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

你想过没,为啥咱国家的大城市,宁愿花几百亿去地下“掏洞”修地铁,也不太待见那个在地面上跑、造价便宜得多的有轨电车?这事儿有点反常识。截止到2025年初,全国地铁和轻轨的总里程已经飙到了9500多公里,把城市轨道交通的总盘子占了快九成。而有轨电车呢?全部加起来还不到500公里,连个零头都凑不齐。

这场景是不是特熟悉?一边是太原这样的二线城市都紧锣密鼓地开通了地铁1号线,全城欢庆;另一边,好些城市的有轨电车却成了慢悠悠的“观光专列”,甚至被网友戏称为“轨道花瓶”。明明一个省钱省时,一个烧钱费力,为啥待遇却是天壤之别?难道各地政府真的都那么“好面子”,非得整个高大上的地铁才算国际化都市吗?这背后的账,可能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

运力与效率的天壤之别

咱先聊点最实在的:拉人。这方面,地铁绝对是“扛把子”级别的存在。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早晚高峰,你挤过地铁吧?那感觉就像被压缩进一个巨大的罐头里。一节地铁车厢,塞下300多号人不成问题,一趟车8节编组,轻轻松松就拉走2000多名乘客。这运力,对于动辄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是解决通勤问题的唯一解。

反观有轨电车,这玩意儿就显得“袖珍”多了。一列车最多也就装个300来人,跟一节地铁车厢差不多。遇上早晚高峰,那简直就是“沙丁鱼罐头PLUS版”,体验感极差。

光说感觉不直观,我们看组数据。根据2025年2月的统计,全国地铁和轻轨一个月的总客运量是23.2亿人次,而有轨电车呢?只有区区901万。你没看错,两者差了整整257倍!这就像一个是用万吨巨轮运货,一个是用小舢板,效率根本不在一个量级。面对海啸般的通勤人潮,你说城市管理者会优先选谁?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再说说速度,这更是有轨电车的硬伤,也直指它“抢路权”的原罪。地铁在地下有专属通道,不受任何干扰,平均时速跑到35公里以上是家常便饭,有些线路甚至能飙到80公里,体验一把“贴地飞行”。

而有轨电车呢?它大部分线路铺在地面,要和汽车、电动车、行人共享路权,一路走走停停,被红绿灯和路面车流卡得死死的。结果就是,平均时速普遍不到20公里,有时候甚至比你骑共享单车快不了多少。

这方面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珠海的有轨电车了。当年设计时速号称70公里,听着挺唬人吧?可实际跑起来,愣是不到20公里。年轻人嫌它慢,老年人嫌它挤,两头不讨好。最后因为实在没人坐,长期处于“铁轨上的摆设”状态,硬生生在2024年给拆了。这速度,别说通勤了,就是想坐着它去买个菜,都得掂量掂量时间够不够。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城市发展的大算盘

看到这儿你可能觉得,既然运力和速度差这么多,那选地铁不就完了?别急,这只是第一层。地方政府在做决策时,心里还有一本更精明的“经济账”。

别看修地铁每公里动不动就10个亿起步,贵得吓人,但它带来的隐形收益,可比车票值钱多了。这套玩法,行话叫“TOD模式”,说白了就是“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一条地铁线规划、开建、贯通,沿线的土地价值能翻着跟头往上涨。

举个例子,北京地铁3号线一开通,沿线的朝阳东坝地块,房价和地价直接起飞。开发商们削尖了脑袋抢地,政府通过土地出让获得的收入,可能就把修地铁的钱给挣回来了。这笔账,才是地方政府敢于豪掷千金修地铁的底气所在。地铁就像一根主动脉,不仅输送人流,更是在为整个城市的经济肌体泵送血液和养分。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而有轨电车在这方面就差远了。它的线路大多铺设在交通压力相对较小的郊区或者新区,对周边房价的拉动能力,跟地铁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政府花钱修了它,却带不来可观的土地增值回报,这笔投资的回报率自然就低了很多。

所以,这根本不是什么“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的“里子算盘”。在城市经营者看来,地铁是一项能撬动巨大经济杠杆的战略投资,而有轨电车,更像一个功能单一的交通工具。

亏损背后的运营逻辑

当然,无论是地铁还是有轨电车,光靠卖票,想盈利都难如登天。公共交通嘛,带有公益属性。但同样是亏钱,亏法和“回血”能力却大相径庭。

有轨电车的亏损模式比较单一,就是纯粹的运营成本覆盖不了收入。以上海松江的有轨电车为例,一份运营报告显示,它的人工成本占了总成本的54%,能耗占20%,维修又占了10%。票价呢?通常只有2到3块钱。客流量又上不去,这窟窿只能靠财政年复一年地往里填钱。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地铁虽然也亏,但它的商业模式要丰富得多。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能玩出各种花样来“回血”。深圳地铁就是这方面的优等生,光靠站内的便利店、广告牌、商业空间出租和物业开发,一年就能有好几个“小目标”的收入。

这么一对比,高下立判。地铁虽然初期投入巨大,但它强大的“造血”能力能让政府的补贴压力小很多,甚至在一些经营得好的城市,能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而有轨电车,一旦客流上不去,就容易变成一个需要持续输血的“包袱”。这笔账,政府算得比谁都清楚。

“四不像”的尴尬定位

聊到这,问题的核心就浮现了:有轨电车在国内城市,似乎陷入了一种“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说白了,国内城市发展轨道交通,奉行的是一种高度的“实用主义”:要么,你就像地铁一样,能解决海量人口的通勤问题;要么,你就像高铁一样,能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有轨电车恰好卡在中间。论运力,它被地铁无情碾压;论速度和灵活性,在有专用道的情况下,它甚至跑不过BRT(快速公交)。这就让它的定位变得非常模糊。

我们再把珠海的例子拿出来分析一下。它当初上马现代有轨电车,是想让它接驳未来的地铁,缓解交通压力。规划时预测的日均客流强度是7700人次/公里,结果呢?实际运营下来,连400人次/公里都不到,和当初吹的牛差了整整19倍!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提供的服务,和市民真正的需求完全不匹配,最后亏得底裤都不剩,只能拆了了事。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更要命的是“网络效应”的缺失。地铁的威力,在于“成网”。当一条条线路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后,换乘变得极其便利,它的吸引力会呈指数级增长,客流也越滚越大。

可有轨电车呢?全国18个开通运营的城市里,超过一半都只有孤零零的一条线在跑,根本形不成网络。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因为客流少,所以不敢多修;因为修得少、不成网,所以客流就更少。就连长春这个算是有轨电车历史和线路都比较多的城市,其日均客流也还不到地铁的十分之一。这种规模效应的巨大差距,决定了它只能是“配角”。

找到自己的赛道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有轨电车在国内是彻底没戏了?其实也未必。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政策的风向正在悄悄变化。2023年,国家出台了一份《关于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里面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地发展中低运量的轨道交通。这等于给有轨电车这类系统开了一扇窗。

对于那些人口规模还不足以支撑地铁的Ⅱ型大城市(如嘉兴、珠海等),或者大城市的偏远新区,有轨电车作为地铁的补充和延伸,开始重新进入规划者的视野。

更关键的是,技术也在进步。新一代的智能有轨电车,已经能做到在交叉路口优先通行,通过信号联动减少等待时间,实际运行时速可以稳定提升到30公里以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与汽车抢路权”导致效率低下的核心痛点。

说到底,交通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合不合适的搭配。地铁继续当它的“顶梁柱”,承载城市通勤的绝对主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有轨电车,或许能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反思后,终于找准自己的“赛道”。

有轨电车和汽车抢路权,这是否是它在中国发展最大的“原罪”?-有驾

未来,它不再需要去和地铁硬碰硬地比运力,而是可以在更细分的领域发光发热。比如,用它来连接机场和高铁站,串联起城市里的旅游景点,或者为那些既需要轨道交通、又暂时修不起地铁的新城区提供骨干公交服务。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与汽车“抢路权”确实是有轨电车发展困境中的一个重要表象,但真正的“原罪”,是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在中国城市的实用主义需求和复杂经济账本中,找到一个清晰且无可替代的身份。现在,这个机会或许正在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