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

家人们快来瞧瞧这段令人困惑的发言!韩国媒体最近天天发稿子,吐槽说现代和起亚在全球市场都挺火,2024年合计卖出了超过800万辆,排在丰田和大众之后,稳稳坐在第三的位置,可一到中国市场就不行了——现代全年才卖出15.7万辆,起亚16.6万辆,合计刚过32万辆,市场占有率已经掉到大概1%左右!对比之下,德系车占14.9%,日系车11.2%,连美系车都还有6.5%的份额。韩媒疑惑问:“德国和日本的车都能在中国搞得风生水起,凭啥我们韩国车就进不去?” 这事儿可不是“针对”谁,背后的原因比想象中还要扎心!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说起韩系车当年在中国的风头,那可是风光无限。其实,韩系车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并不算晚,2002 年,现代就和北京汽车合伙搞了个合资,起亚也差不多同期和东风悦达合作,算是早早扎根的外资品牌。头几年,韩系车可是“性价比的天花板”——外观设计新潮,配置堆得满满的,价格还比同级的德日系便宜不少,瞬间赢得了不少中国买家的喜爱。到了2008 年,韩系车在国内的销量已经突破了 100 万辆,街上跑的现代索纳塔、起亚 K3 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家用车市场,许多人觉得“花少钱能买到大空间、漂亮的内饰,挺划算的。”

到 2016 年,韩系车算是到达了顶峰:北京现代一年就卖出 114 万辆,东风悦达起亚也达到了 65 万辆,合计销量差不多 180 万辆,市场份额占到了 8.8%。那会儿,中国一年汽车总销量也超过 2000 万辆,韩系车在 10 到 15 万的中低端市场,居然跟大众、丰田拉开了拼搏的距离。拿大众朗逸来说,那时累计销量才刚刚突破百万,主要靠“德系扎实”的口碑;丰田卡罗拉以其耐用、省油的标签,也卖得挺不错。可韩系车直接打出“配置相同,便宜2-3 万元”的招数,吸引了不少买家,比如当年的起亚 K5,其溜背设计和大轮毂,一度成为不少年轻人心中的“Dream Car”。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谁能想到,到了巅峰之后,韩系车就迎来了断崖式的滑落!2017 年,它们的销量一下子跌到 150 万辆,再到 2018 年继续缩减,直到 2022 年只剩下 35 万辆左右,市场份额都不足 5%。到 2023 年,好不容易涨到 42.3 万辆,可到了 2024 年,竟然暴跌了 35.5%,现代和起亚加在一起也才勉强超过 32 万辆。这差距,真是太悬了吧?到底什么原因,把韩系车逼到了这个份上?答案很直接:中国本土车企发展速度太快,直接抢走了韩系车的饭碗!

2024 年中国汽车年销量达到了 2686 万辆,本土品牌的份额超过了一半。光比亚迪就卖出了 300 多万辆,而长安的销量也突破了百万大关。曾经,韩系车凭借“外观走在前面、配置丰富、价格实惠”的特点受到青睐,但如今本土品牌做得更狠,追得更紧。以紧凑型轿车为例,现代伊兰特2023年的销量大约只有10万左右,而比亚迪秦PLUS月销售量轻松破3万。不光是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油耗还比伊兰特低,价格还便宜一两万,内饰配备的智能屏幕和语音控制啥的,更是韩系车难以比拟的。有网友开玩笑说:“之前买韩系,是因为没得选,现在国产车随便挑,谁还会看韩系的?”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再看看德系和日系为啥还能稳稳当当地站住脚。德系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闯入中国市场了,大众跟一汽、上汽的合资合作也撑了不少年,早就把本土化的活儿整得炉火纯青 —— 像MQB平台,直接授权给本土工厂生产,零件大部分都是本地采购,光是这样成本就低了不少,维修保养也方便得很。2024年前十个月,大众在中国的销量超过了三百万辆,朗逸累计销量破五百万,就靠“皮实耐用、操控稳当”的好口碑,无论新能源转型有点慢,奥迪、宝马的中高端市场还撑得不错。日系车方面,丰田和本田跟广汽、东风合作多年,像卡罗拉、雅阁都靠“低油耗,高保值率”圈了一大批粉丝,2024年丰田在华销量快到两百万辆,就算新能源汽车卖得还不够火爆,燃油车的基本盘还是坚挺的。

说到韩系车,确实一直卡在中低端的桎梏里,拿不出啥让人记住的“绝活”来。在世界范围内,现代旗下N系列的高性能车在欧洲和美国还挺受欢迎,2023年欧洲销量涨了10%,美国也卖了70多万辆,可在国内市场就没怎么引进,表现得挺一般。反倒是像吉利星瑞、长安UNI-V这些国产品牌,设计更潮,空间大得多,还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智能驾驶辅助配备也更全。有网友还调侃说:“韩系车如今就像‘三无产品’——没有核心技术,没有高端品牌,也缺少本土化的诚意,要不是不跌,你还能信?”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更让人头疼的是新能源转型这条路卡住了。到2024年,中国电动车销量突破900万辆,本土品牌像比亚迪、蔚来、理想领跑市场,可韩系车起步实在太慢了。现代的IONIQ系列在海外还算不错,但在国内推广就是慢吞吞的,2024年现代中国工厂干脆把重心转向出口,出口量达11.8万辆,可是在国内卖得那叫一个惨。不少人还记得起亚推出的EV6,技术挺不错,可月销量不到5000辆,连比亚迪宋PLUS的零头都比不过。反而日系的丰田bZ4X、德系大众ID系列,虽然起步晚,但凭借多年的品牌信任感,销量还能勉强保持住,韩系车在这方面完全没有优势。

供应链方面的烦恼也不少,韩系车很多零部件得进口,成本压不下来,在国内品牌的价格大战中根本扛不住。比亚迪秦PLUS,起步价还不到10万,吉利帝豪L混动版也就大概12万左右,而现代伊兰特燃油版起价还得12万以上,混动的更贵,谁会买单呢?韩国媒体自己都在文章里抱怨:“现代集团在沙特、加拿大市场订单满满,可在中国,连经销商都在缩减——很多4S店都开始转卖国产新能源车了,韩系车没人愿意做代理。”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可没少争辩。有人就说:“韩系车当年靠性价比挺过来了,现在被国产品牌打得底朝天,活该呀,反正他们不重视咱们中国市场。”也有人持更客观的态度:“德系和日系车提早就搞了本地化研发,韩系车一直只是拿海外版改改就跑到中国,根本没考虑咱们中国人的喜好,比如喜欢大空间、智能配置的,中国市场几年都没啥大变化,要不然怎么会被淘汰?”还有人提到品牌的影响:“韩国产业研究院都出报告说了,咱们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价值排序是德国>日本>韩国>中国,现在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了,韩系车插在中间,尴尬得很,得不到高点,也不便宜。”

其实韩系车也没坐以待毙,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起亚在中国的销量达到5.58万辆,而销售总量是5.66万辆,比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21.8%和13%。这主要靠新款嘉华MPV和EV系列拉动,可在国内品牌强势崛起的背景下,这点增长也算不上特别亮眼。2025年前半年,韩系车在中国的销量大概在20万辆左右,多数还是靠出口和代工,本土零售市场依然没有起色。有业内人士表示:“韩系车现在要么彻底转向新能源,加大在本土市场的投入,要么就放弃中国市场,把工厂变成出口基地,否则想翻身就难了。”

韩媒焦虑!全球热销的韩国汽车在中国为何难以保持1%的市场份额?-有驾

说到底,韩媒一直在疑问,其实答案早就摆在眼前——不是德国、日本车有多强,而是韩系车没能把握住中国市场的变化。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不再是随便拿出辆车就能卖得好的时代了,本土品牌从低端到中高端都实现了全面突破,德国和日本品牌靠技术积淀和品牌信任稳稳站稳脚跟。而韩系车既缺少核心技术,也没有做足本土化的准备,又错失了新能源崛起的好时机,结果自然是被淘汰,这也是情理中事。

汽车市场始终讲究个“适者生存”,韩系车的经验也给所有外资品牌敲了个警钟:不重视咱们中国这块市场,不跟着消费者的节奏走,即使全球销量再高,也难挽中国市场的滑坡。要是韩系车还不拿出点真本事,恐怕那一丁点的市场份额都守不住。你觉得韩系车还能在中国站起来吗?要是你买车,会考虑现代、起亚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