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的物理AI未来出行的变革路径
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大家最关心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创新和成长,这几年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车企其实套路都差不多,然后大家都在讲自动驾驶、讲智能座舱,真正能拿出新东西的公司,其实还不多,这时候,小鹏汽车就很容易脱颖而出,因为它不仅讲智能化,甚至直接亮出“物理AI”这个牌面。
最近美银证券又上调了小鹏的目标价,港股、美股全都看涨,这表明资本市场已经看到了新的趋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不仅看中了销量,反而更多关注小鹏在2025年到2026年强劲的车型投放计划,更关键的是,小鹏不是单纯做车型,而是在用物理AI重新定义汽车,这点其实才是颠覆性的。
那什么是物理AI呢,就是把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打通,然后让机械不仅能算,还能懂,还能自己干事,比如它们能理解环境、能跟人互动、甚至能主动改变世界,这不只是智能网联那么简单,而是要让车、机器人和飞行汽车,统统有大脑、有手有脚,然后自动学习、协作、行走甚至飞行。
在小鹏科技日上,他们发布了第二代VLA大模型,说实话,这东西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算法优化,而是真正让车有“认知”能力,然后Robotaxi其实大家都在做,不过小鹏强调的是物理AI如何让自动驾驶更精准、更安全,然后像IRON人形机械人,其实更绝,因为它就像一个可以随时“上车”帮你的机械助手,未来比如你搬家、配货、或者需要保姆,这些都能在现实里实现,而飞行汽车汇天,这真的像科幻大片直接搬到身边,虽说还在早期阶段,不过至少方向和脑洞都打开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不是很理想化,其实全球范围内,看起来靠谱的AI汽车公司寥寥无几,比如特斯拉虽然也很强,不过它目前聚焦在自动驾驶和能源系统,反而在机器人和飞行汽车上推进较慢,甚至传统车企比如大众、丰田,其实更多还是升级现有产品,布局人工智能还比较谨慎,但是小鹏这次是“四箭齐发”,且每一个都是真正结合物理现实,不再停留在软件层面。
市场也有担忧,比如美银证券虽然上调了小鹏的目标价,但是也下调了部分盈利预测,尤其2025年非GAAP净亏损预计增加37%,并且2026、2027年利润数据也略有调整,为什么目标价反而上涨呢,因为他们看重的是长期潜力——也就是这一轮创新到底会不会带来新一轮行业领先,现在是烧钱阶段,只要方向对,未来收益一点就爆发。
从数据上美银证券对小鹏销量预期是连年微增——2025至2027销量和收入都预期增加0.2%-0.3%,放在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每年增幅不是特别大,不过你要知道,现在整个汽车行业已经不是靠单一销量驱动,更多还是靠核技术和新业态,比如周边服务、智能生活生态,以及未来无人驾驶出行的配套方案,这些统统可以让公司估值翻倍。
国外资本也开始重视中国创新力,比如德国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突破30%,而全球市场平均还不到15%,可见中国创新速度和消费升级同时并进,特别是像小鹏这种敢于“压”未来技术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高估值和市场关注。
另外还有政策支撑,国家层面对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均有专项支持,甚至飞行汽车这种尖端领域,也在局部试点落地,只要技术储备和市场拓展有进展,长期看小鹏是有望引领下一轮行业升级的。
如此物理AI不仅仅是新一波科技浪潮,其实是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度结合的试验田,这背后有深远的社会影响,比如劳动力结构升级、智慧城市构建、甚至整个交通生态的重塑,未来要是家庭里有“智能机械人”,路上跑的都是自动驾驶,空中还有飞行汽车,你敢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吗。
所有创新都伴随挑战和风险,目前AI模型在实际部署环节,遇到的最大难题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安全与稳定,比如自动驾驶一旦出事故怎么办,人形机械人涉及社会伦理、数据隐私,飞行汽车还需要法规配套、空域管理,这些都是前路待解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才孕育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我想说,既然物理AI已经成为行业新风口,那你认为,下一个真正颠覆我们的科技,会是什么呢,是让车变聪明,还是让生活变成“科幻电影”,在你科技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