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走进4S店的消费者发现,本田雅阁、思域、大众帕萨特等热门车型的终端优惠突然缩水,部分区域涨价幅度高达1万元。 令人意外的是,宝马、奥迪、奔驰等豪华品牌也宣布退出价格战,大众、丰田、沃尔沃等车企集体收缩优惠力度。
政策重拳出击,价格战被强制刹车
今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倡议》,明确反对“无底线价格战”。 紧接着,工信部联合四部委在6月底出台《关于规范汽车行业竞争秩序的指导意见》,要求车企“避免非理性促销”,并建立价格异常波动预警机制。
政策高压下,比亚迪率先取消22款智驾车型的“限时一口价”,长安、深蓝等品牌同步收紧金融贴息政策。
行业利润率的断崖式下滑是政策干预的核心动因。 2024年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跌至3.1%,部分二线品牌甚至“卖一辆亏两万”。 2025年一季度,全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滑至3.9%,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 一位零部件供应商透露:“车企每年要求我们降价20%,原材料上涨却从不补偿,利润压榨已触底”。
消费者观望情绪,让降价失效
价格战曾被视为刺激销量的利器,如今却陷入恶性循环。 乘联会调研显示,63%的潜在购车者因“担心买后继续降价”推迟决策。 湖南一位本田销售坦言:“顾客进店第一句话就问‘下周会不会更便宜? ’销量反而比降价前更差”。
降价疲劳催生投机行为:部分消费者选择“长贷款、早还款”,利用金融贴息套利。 例如贷款5年却在1年后提前还清,以最低成本薅走车企补贴。 这种畸形态迫使多地叫停车贷“高息高返”模式,金融杠杆被政策斩断。
产业链濒临崩溃,经销商集体反抗
价格战的副作用正在全产业链蔓延。 经销商首当其冲,2024年行业价格倒挂率高达26%,百万级豪车亏30万出售成常态。 北京某宝马4S店经理算了一笔账:“单车返利仅剩几百元,售后维修还要贴工时费,门店月亏损超百万”。
上游供应商同样伤痕累累。 博世等企业被要求年降20%采购价,导致部分供应商偷工减料。 某零部件企业员工透露:“车企压价后,我们被迫用回收铝替代新铝材,车体强度检测数据‘踩线达标’”。 这种隐患触发工信部行动,2025年6月启动生产一致性检查,重点筛查“减配降价”车型。
车企转向价值战,技术替代价格成新武器
当降价空间归零,头部车企开始用技术重构竞争壁垒。 零跑汽车将激光雷达智驾技术下放至12万元级车型B10,预售48小时订单破3万辆;小鹏G6全系标配5C超充电池,充电10分钟续航增加300公里;比亚迪自研BMS系统降低售后成本,同时加速扩建超充站,计划3年内从3800座增至1万座。
服务生态成为第二战场。
长安推出“终身免费充电桩安装+5年免费车机流量”;特斯拉用“1年免费超充”替代现金优惠;蔚来BaaS电池租用方案降低购车门槛。 这些策略推动用户从“为低价买单”转向“为体验付费”。
供应链关系重建,60天账期承诺落地
为修复产业链信任,车企开始缩短付款周期。 6月初,比亚迪、吉利、小米等十几家车企共同承诺“支付供应商账期不超过60天”。
广汽集团更牵头五大品牌,确保经销商返利2个月内兑现。 这些举措直接缓解了供应商现金流压力,此前部分车企拖欠货款长达半年,导致小供应商被迫借高利贷维持生产。
消费者两极分化,刚需抢购,观望者焦虑
涨价潮中,刚需用户开始突击购车。 广州一家丰田店7月销量环比增长40%,销售直言:“顾客听说RAV4要涨5000元,当场刷定金”。 更多消费者陷入纠结:“现在买怕成冤大头,不买又怕继续涨”。
二手车市场则出现诡异现象。 部分4S店将滞销新车以“零公里二手车”名义抛售,价格比官方指导价低15%,这种操作可能伴随质保缩水风险。 行业分析师警告:“若贪图这类便宜,未来维修成本可能翻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