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滑至比亚迪七分之一 本田中国苦战转型 昔日巨头如何破局

#教师节出游记录#

销量滑至比亚迪七分之一 本田中国苦战转型 昔日巨头如何破局

53339辆。

这是本田中国2025年8月的成绩单。

环比增长19.01%?但同比依然下滑6.35%。

颓势未止。

更严峻的是1-8月累计销量:413310辆。

同比暴跌21.35%。

连续八个月双位数下跌。

刺眼的数据。

◆ 五年,从巅峰到谷底

曾几何时。

本田在中国年销162.7万辆。

那是2020年。巅峰。

此后一路下滑。

2021年:156.15万。

2022年:137.31万。

2023年:123.42万。

数字逐年递减。

2024年。

首次跌破百万辆。仅85.23万辆。

同比暴跌30.94%。

惨烈。

2025年前八个月。

月均仅约5.17万辆。

低于去年同期的6.58万辆。

连续第五年下滑。

◆ 昔日王牌,今日风光不再

思域、雅阁、CR-V。

这些名字曾代表一个时代。

加价排队。一车难求。

如今呢?

雅阁销量同比下滑42%?CR-V销量腰斩?

狂降五万?依然难挽颓势。

思域终端价降到9万出头?依然无人问津。

神话破灭。

为什么?

国产新能源崛起。价格战冲击。

比亚迪8月销量373626辆。

销量滑至比亚迪七分之一 本田中国苦战转型 昔日巨头如何破局-有驾

本田仅为其七分之一。

差距惊人。

◆ 转型阵痛:慢了一拍的电动化

本田落后了。

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

2025年上半年。

本田在华新能源车型销量仅4.46万辆。

占比不足14%。

同期自主品牌新能源份额已达71%。

差距明显。

当竞品搭载激光雷达和800V高压平台。

雅阁仍依赖1.5T燃油动力和L2级辅助驾驶。

技术代差。

直接导致产品被“吊打”。

体制问题同样突出。

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方手中。

中国团队研发权限有限。

电池、电控、智驾算法等需日本本部授权。

延误了技术投放速度。

产品迭代周期长达5年。

而中国自主品牌?每年推出5-8款新车。

速度之战。本田输了。

◆ 自救之路:产能优化与本土合作

本田并非无动于衷。

关闭生产线。广汽本田年产能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东风本田年产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

削减传统产能。同时建设新能源工厂。

东风本田新能源汽车专用工厂2024年9月投产。

广汽本田全新新能源汽车工厂同年11月投产。

每年新增24万辆纯电动汽车产能。

销量滑至比亚迪七分之一 本田中国苦战转型 昔日巨头如何破局-有驾

目标明确。

更重要的转变?

本土合作。

与Momenta合作智能驾驶。

与深度求索(DeepSeek)合作AI交互。

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和CTB技术。

放手一搏。

本田中国本部长五十岚雅行直言:

“处于‘过渡期’的苦战中”。

“要快速向顾客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产品,必须强化本土合作”。

态度清晰。

◆ 未来:能否重返辉煌?

本田推出了纯电动品牌“烨”。

车型S7、P7已上市。

第二弹车型GT概念车亮相。

试图融合运动基因与电动化。

但市场是残酷的。

烨S7和P7的姊妹车型?

5月销量仅分别为52辆和142辆。

开局不利。

东风本田执行副总经理潘建新坦言:

“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退无可退了”。

广汽本田换帅。

调整背后。是深刻反思。

支持者认为:本田有技术积累和品牌忠诚度。加快电动化转型仍有机会。

反对者认为:本田电动化转型已落后太多。产品迭代慢。难以逆转。

中立观点:本田需彻底改革中国市场决策机制。赋予本地团队更大自主权。

◆ 写在最后

销量滑至比亚迪七分之一 本田中国苦战转型 昔日巨头如何破局-有驾

本田的遭遇。

是所有合资品牌的集体写照。

躺在燃油车功劳簿上数钱的日子。

一去不复返。

中国市场变了。

电动化、智能化成为新赛道。

本土品牌已然崛起。

53339辆。

是一个警示。

也是一个起点。

本田能否破釜沉舟?

真正以“中国速度”应对中国市场?

明年新纯电平台车型。与宁德时代合作电池。甚至可能搭载华为车机系统?

值得期待。

但时间不多了。

消费者会等待吗?

市场会给予机会吗?

答案在路上。

在每一款新产品的竞争力里。

在每一次本土化决策的勇气中。

再见。燃油车时代。

你好。新战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