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一代日产轩逸,刚一亮相,我就拿着手机翻了会照片,突然觉得这车门把手怎么变得这么潮,像个配角在舞台上偷偷亮相一样。业界都知道,轩逸长青的秘密,除了性价比,还藏在那一份稳重,和没有花哨的提造型。反正我见过推理舒适、用料够用的车,还真没觉得非得越改越帅。
我之前跟一个修理工(他也算是我老友),随口问了一句:你觉得新轩逸怎么样?他叹了口气:还行吧,虽然这次设计感觉没之前精神。他还强调:关键还是底盘,改成掀背我才会考虑。 好巧不巧,这不就映射了一个问题:设计师是不是没发工资?要不然,怎么每次都越改越丑,难得我俩这么一致。
我坐在车前试了试那块大屏幕,手指一划,感觉像在操作一台大平板,不由联想到:这设计留给用户的沉浸感到底有多强?——这块连屏其实很直观,反应速度不错,但手机互联时,Android Auto和Apple CarPlay都支持,能用的功能其实也就那么点儿。百分之六十的主机反应得还算流畅,只是偶尔会卡一下。
对比我手里曾用过的同级车,比如本田的雅阁和别克威朗,轩逸的优势还是在于价钱。样本少(估算不到十台),但大多数人都觉得:同价位,轩逸的空间和油耗优势还挺明显。前几天我也翻了个账,别说油耗,百公里实际油钱在6.8-7.5元之间(体感+估算,据说样本有限),算下来比起部分竞争对手略占优。
但你说,设计方面呢?我弹了弹那辆运动版——黑色套件、18英寸轮圈、车顶黑色涂料,确实很醒目,更带点张扬气息。过去我觉得,运动版就应该运动点,别整得像个黑衣人。偏偏,关于运动版,其实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弄个包围、扰流板,效果出来不太那回事?是不是在装样子?(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我相册,看到一张车前的近照,那个车头格栅细节我不禁多看了几眼。设计师是不是觉得,这个V-Motion挺牛?我倒觉得,就像个哭笑不得的折线——看似激进,其实挺普通(这我猜可能不太对,不知道是不是我看得太戏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觉得,轩逸这么改,真的是为了吸引年轻人?还是……仅仅是为了焕新?我觉得,除了人心里丑的那句,更多时候,改变是被逼的。毕竟,汽车市场变得越来越像快递行业一样,靠快,要快,要新颖才能留住客户。
欸,你有没有注意到,国内甚至海外市场的轩逸,都在变得更运动、更个性?我有个猜测,不太靠谱,但也许设计组看了市场反馈——发现,用户其实喜欢看起来更激进的车型?或者,是厂家发现普通款的改版,销量都差不多,所以索性搞点花样试试?(这段有点主观,我还不太敢说:可能是真的,可能只是个人猜测。)
我想起一个细节:我认识的一位销售,她说,现在客户更喜欢有点特色的车,不想再一模一样的。这倒让我开始琢磨,设计是不是也在顺应这个趋势——少点传统,多点眼球?可这个性化也许只是个幌子,一会儿改一改样子,其实底盘、用料才是真功夫。
这让我想到,去年我跑厂里的时候,发现供应链带来的变化——一条线,你可以理解成原料、模具、涂料……每改变一点,成本就会变。就像我们吃饭一样,调料少一丁点就不香。可能,没有花太多心思,就会导致外观这些改得杂乱无章。像底盘,改方案也不是三两天能搞定的。更别说那些复杂的冲压模具成本,真不是吃饭喝水那么简单。
(这段临场小计算,估算一下,轩逸的销量大概每月能卖出1.2万台,保值率我觉得保得还行,换句话说,两年后,车子值多少钱?大概二手价还剩70-75%。)压力挺大的,还得看供应商、零部件厂家的配合,有时候,只是为了追求丑的极致,牺牲了一些实用性。
我觉得,轩逸长青的真正原因——不过是它的懂人心,不用太炫耀也没人说它老气。可问题是,现在有人说太难看了,太难看了,特别难看,是体验变成了审美上的死穴?还是说,花哨才是王道?我还真不知道。毕竟,我有个朋友,他买车只看颜艺——只要颜值高,什么都可以接受。人呀,就是这样,还是很感性。
话说回来,我一直没想过一个问题:轩逸这么改,Flip到是不是无意中,把自己推向了一个花架子的死角?毕竟,我心里一直挺喜欢它的,平平淡淡,最实在。
也许下一次改款,我最期待的,还是那点拉高车高到1500,再来个掀背设计,天啊,那才是真的王者吧?!但,真可能么?这……我心里没底。
你说,车是不是就得越改越像运动?还是越改越有味?我倒觉得,外观和内饰的味到底哪一种,才是最重要的。
这车的变化路线,似乎也在告诉我们:车还会不会变得越看越丑?这是一个思想上的挑战,还是技术上的问题?
(这细节你有没有注意过,他用宽大两个字描述了几款中国车,突然让我意识到,宽大是不是变成了标准?不然我怀疑,设计是不是也像供应链,人人都在模仿,一模一样的宽,是不是就失去了个性?)
看完这么多,你觉得轩逸还能坚持多久?我的问题就像买车是不是要看颜值,谁知道呢?也许下一次,设计师会出奇迹,或者……嗯,不太靠谱的猜测——其实他我也不太懂,可能就是太难看了。
反正,最终我只希望,有一辆车,能在我开它时,感觉那种踏实和满足。
这交通工具,真的是个奇妙的事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