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混动出第六代的消息,我是前几天刷汽车论坛看到的,第一反应是 "这老伙计终于换电池了"?毕竟身边开老普锐斯的朋友,开了快 10 年,镍氢电池没出过一次问题,但总跟我吐槽 "夏天开空调再坐满人防,动力就软得像踩棉花",这次听说换成锂电,我还特意约他出来喝了杯咖啡,他拿着手机里的参数跟我说 "要是这代早出两年,我去年就不换电车了"。
其实很多人对丰田混动的印象还停留在 "省油但肉" 的阶段,包括我之前坐过朋友的老凯美瑞双擎,起步的时候总感觉慢半拍,超车得提前预留好距离。但这次第六代混动出来,我特意查了些实测数据,发现变化是真不小。最核心的不是大家都在说的「1400 公里续航」,而是把用了快 20 年的镍氢电池换成了锂电:别觉得这只是简单换个电池,这里面的门道多着?新的锂电池体积缩小了 23%,但循环寿命还能保持 3000 次以上,跟镍氢比没差多少,关键是放电速度提上来了,电机的响应也跟着快了。有测试说新款凯美瑞双擎的零百加速能到 8.7 秒,比老款快了近 1 秒,虽然跟纯电车比不算快,但对混动车来说,这个进步已经能解决日常驾驶的 "肉感" 问题了。
再说那个「1400 公里续航」,你别觉得只是个数字,我算过一笔账,从北京到上海全程大概 1200 公里,以前开老款混动得在中途加次油,遇上节假日还得排队,现在一箱油就能跑下来,连服务区都不用多停。而且这还是开着空调的情况,要是春秋季节不开空调,说不定能跑得更远。我还看到有北方的车主实测,在零下 20 度左右的天气里,新款混动的续航达成率能到 85%,油耗也就比平时多了 16%,这对冬天开电车总担心续航缩水的人来说,是刚需。我老家在东北的表哥就跟我说,冬天开电车出门,总怕半路没电,得提前规划好每一个充电桩,开混动就没这顾虑,加次油跟开燃油车一样方便,还比燃油车省油。
大家总说混动是 "过渡技术",等着纯电全面替代,但实际情况哪有这么简单?我身边有个做旅游的朋友,经常开长途去周边城市接客户,要是买电车,每次出门都得算着充电桩的位置,遇上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坏了,能急得跳脚。他之前试过开朋友的电车跑一次 300 公里的长途,中途充了两次电,花了快两个小时,后来还是换回了混动。还有些住在小县城的人,村里根本没充电桩,买电车只能去镇上充,来回 20 多公里,多麻烦?这种时候混动就不是过渡,是实实在在的刚需。丰田这次的操作,其实是把 "过渡技术" 做成了 "精准适配技术",不是跟纯电抢市场,是补纯电没覆盖到的需求。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纯电的充电速度也在提升,快充 10 分钟就能跑 200 公里,混动的优势会不会越来越小?但你想啊,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快充站,我去年去乡下外婆家,沿途的服务区只有慢充桩,充一次电得花四五个小时,要是开混动,加 5 分钟油就能走。而且冬天的时候,快充桩的速度也会受影响,零下十几度的时候,充电速度能慢一半,这时候混动的优势就更明显了。还有些人担心混动的电池寿命,其实丰田混动的电池可靠性一直不错,我那个开老普锐斯的朋友,开了 10 年,电池衰减还不到 15%,这次换成锂电,虽然大家担心寿命,但丰田应该做了不少测试,不然也不敢轻易换。
当然了,咱们国家的车企,比亚迪的 DM-i 系统现在也能做到 1000 多公里的续航,还有插混车型能上绿牌,这就是良性竞争。以前丰田混动在混动领域没什么对手,现在有了咱们国家品牌的压力,它才会更快升级技术,最终受益的还是咱们消费者。我身边就有朋友纠结买丰田双擎还是比亚迪宋 PLUS DM-i,最后选了宋,因为能上绿牌,平时市区开还能纯电通勤,更省钱;也有人选丰田,觉得丰田的混动技术更成熟,开着放心。这种有得选的感觉,比只有一种技术路线好多了。
不过我也得说句实话,丰田这次的新混动也不是没缺点。比如换成锂电后,虽然体积缩小了,但有些车型的后备箱空间还是受了点影响,我看有车主反馈,新款赛那的后备箱比老款小了一点,要是家里人多,放行李可能会有点挤。还有价格,新混动车型的起售价比老款高了一万多,对预算有限的人来说,可能会有点犹豫。但总的来说,这些缺点跟它带来的优势比,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续航变长了,动力也提升了,多花点钱也值。
以前大家对混动的认知就是 "省油",这次丰田的新混动算是颠覆了这种认知,它不仅省油,还解决了续航焦虑、动力肉这些老问题,让混动从 "省油工具" 变成了 "全能车型"。对咱们普通用户来说,买车不是买 "技术先进",是买 "用着舒服",要是纯电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买纯电没问题;要是有长途需求、没充电桩新混动就是个好选择。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吧?
我觉得这次丰田混动的升级,也给行业提了个醒,不是所有技术都得往纯电一条路上走,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选择,才是更务实的做法。咱们国家的车企在纯电领域已经做得很好了,在混动领域也在不断进步,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车型出来,让大家有更多选择。不管是丰田混动还是咱们国家品牌的混动,只要能解决用户的问题,就是好技术,你说是不是?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