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汽车真正有个性的年代吗?那时候汽车制造商不用害怕诉讼、焦点小组和环保署的官僚们紧盯着他们。上世纪90年代是最后一个伟大的十年,工程师们可以尽情发挥创意,市场部门拥有真正的胆识,而且没人会在意你的车灯在百万分之一的概率事故中可能会砸碎行人的膝盖骨。
如今的汽车市场乏味至极,就像看着米色凯美瑞上的油漆慢慢干透一样。没错,现代汽车“更安全”、“更高效”、“不会自燃”——但这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我们用合规性取代了个性,用安全评级取代了灵魂,用所谓的“互联驾驶体验”取代了真正纯粹的机械之美。
系好安全带!我们将一起重温汽车真正令人兴奋的年代。以下是90年代的潮流,它们让驾驶成为一种冒险而非苦差事——以及为什么由于律师、监管机构和美国社会的普遍软弱化,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些潮流了。
当汽车拥有灵魂而非订阅服务时
让我们开诚布公,因为这就是我们 “猜猜车灯”的风格。没错,我们确实有偏见。没错,我们喜欢这些功能和潮流。没错,我们热爱90年代的汽车!如果你问的是我个人的看法,我甚至可以说,我非常讨厌现在的汽车市场,那些毫无灵魂的SUV和电动车,它们都只关注环保,却长得像毫无创意的克隆车,而不是提供驾驶乐趣。
如果你想念开车时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份清单绝对适合你。这些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潮流,它们让我们在驾驶时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而我们渴望再次体验这种感觉。比起又一个触摸屏,我们更愿意用一次纯粹、发自内心的驾驶体验来换取……
弹出式前大灯:当外表才是最重要的时
让我们先从最显而易见的“扫兴者”——弹出式前大灯说起。这可不仅仅是前大灯——它们是汽车界的“表演”。它们赋予了汽车一种无法复制的个性。只有装有弹出式前大灯的汽车才能在十字路口彼此心照不宣地眨眼。
马自达RX-7将这种艺术发挥到了极致。那双慵懒的眼睛缓缓抬起,露出两颗怒火熊熊的眼珠,只需大约2.3秒,就能将你的转子引擎火箭从温顺的日常代步车变成一台凶猛的街头猛兽。C4 Corvette则以美式的傲气完成了这一转变——缓慢而沉稳,如同枪手拔枪一般。就连不起眼的Miata也加入了这场盛宴,证明你并不需要300马力才能拥有汽车的魅力。
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机械奇迹竟然成了“行人安全隐患”。仿佛有人要是看到光滑圆润的前大灯而不是棱角分明的LED灯组,那可就糟了。真正的悲剧在于:折叠式前大灯在关闭状态下,空气动力学性能实际上比如今笨重的球形前大灯组件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要讨好律师,还要粉饰安全评级。
2000年代初欧洲行人碰撞法规的出台,犹如一声丧钟。突然间,所有表面都必须“柔软”且“有弹性”——显然,就连我们的车灯也需要“治疗”。结果呢?每辆现代汽车看起来都像是戴着千篇一律的无趣隐形眼镜,而不是拥有真正有个性的眼睛。
原厂双色涂装:汽车敢于展现色彩的时代
在2010年代“灰度大战”之前,汽车制造商们其实明白汽车也可以色彩缤纷。90年代是原厂双色喷漆的最后辉煌时期,那时无需额外支付5000美元,也无需等待三个月。
福特Bronco那粗犷的下部车身护板简直就是为野外探险而生的。丰田4Runner看起来就像是能闭着眼睛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
这些配色可不是什么含蓄的色彩组合。我们说的是那种明目张胆的对比,隔着三条车道都能一眼认出来。珍珠白配炭灰,森林绿配棕褐色。这些配色组合毫不掩饰地引人注目。结果呢?都是因为焦点小组和精打细算的财务人员。显然,消费者想要的是“永恒的优雅”和“最大化的转售价值”。
翻译:“我们太无趣、太优柔寡断,选不出真正的颜色,所以就给我们五十种米色,然后称之为高级色吧。”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磁性灰金属漆”和“月光银”都被视为大胆配色的世界里。大多数厂商的配色方案中最令人兴奋的颜色是“深邃水晶蓝”,但这不过是为那些不敢承认自己喜欢蓝色的人准备的蓝色而已。而真正有趣的颜色,比如激光红或电光绿,却只能出现在价格超过大多数人年薪的特别版车型上。
可拆卸式T型车顶和Targa车顶:真正行之有效的折衷方案
90年代的工程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而现代工程师似乎已经忘记了:有时候,最好的解决方案是妥协。T型车顶和Targa车顶能让你体验到敞篷车80%的乐趣,同时又不会让车身结构变得脆弱不堪。
丰田Supra的Targa车顶堪称工程学的杰作。拆下车顶面板,瞬间就能拥有一辆敞篷跑车,而且车身结构强度足以承受其强劲动力。雪佛兰Camaro和庞蒂亚克Firebird的T型车顶则能让你的肌肉车摇身一变成为半敞篷跑车,同时又不牺牲轮胎磨损所需的车身刚性。
这些方案并非完美——它们偶尔会漏水,发出奇怪的噪音,而且拆卸后会占用后备箱空间。但它们是诚实的方案。你知道自己会面临什么。机械锁扣咔哒作响的声音,拆卸时略带仪式感的那一刻,以及车厢瞬间融入外部世界的感觉,都令人感到满足。
现代敞篷车的确是工程奇迹。硬顶可在30秒内完成折叠,软顶比某些轿车还要安静,所有功能都可伸缩。但它们也重了400磅,贵了1万美元,而且故障诊断往往需要计算机科学学位才能完成。
T型车顶是机械式的,结构简单。如果出了什么问题,你大概可以用一些基本工具和几句脏话就能修好。但现代敞篷车的车顶有十七个电机、四十个传感器和专有软件,你试试看能不能修好。如果你的车顶不是正常打开而是开始“表演”舞蹈,那宝马公司肯定会理你的保修索赔。
图案贴纸和时髦字体:汽车展现的是张扬而非精致的时代
90年代的汽车不仅容忍炫目的设计,更是推崇它。汽车上的图案如同战斗的伤疤,贴纸如同荣誉勋章。三菱Eclipse GSX并没有低声细语地炫耀其性能,而是用醒目的侧面图案大声宣告,即使静止不动,也仿佛正以80英里的时速飞驰。
道奇Neon R/T配备了赛车条纹、侧面贴花,以及足以让Hellcat都黯然失色的视觉冲击力。即使是像Geo Tracker这样的经济型轿车也很有个性——还记得那些锯齿状的山峰贴花吗?它们让每次逛商场都感觉像是一次越野探险。
这毫不含蓄,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谈不上品味高雅。这简直是汽车界最极致的炫耀,而且非常精彩。
相比之下,如今的“设计语言”——这个词简直让人作呕——简直不堪入目。现代汽车的设计往往出自委员会之手,经过反复的焦点小组讨论才最终定稿,其造型力求不冒犯任何人。结果呢?汽车界的壁纸。它们融入车流,最终消失在你的记忆中。
当然,你仍然可以选装性能贴纸和赛车条纹——如果你愿意为以前标配的功能额外支付 2000 美元,并且不介意它们贴得像医用胶带一样粗糙的话。现代性能套件配备的是“低调的徽标”和“独特的轮毂设计”,而不是那种会让邻居怀疑你精神状态和保险费的醒目贴纸。
汽车图案设计的消亡不仅仅是人们喜好改变的问题,更是汽车文化企业化的结果。律师们担心商标侵权,营销人员痴迷于“品牌一致性”,而高管们则害怕任何可能损害威彻斯特县汽车转售价值的事情。
价格亲民的日本跑车:无需信托基金也能享受驾驶乐趣
这或许是最令人痛心的损失。90年代是价格亲民的性能车黄金时代,那时你拿着打工挣的钱走进车行,就能开走一辆真正令人兴奋的车。
丰田 Celica All-Trac 是一款源自拉力赛的小型高性能车,售价甚至低于如今的入门级凯美瑞。讴歌 Integra Type R——没错,就是现在在 Bring a Trailer 网站上售价超过 4 万美元的那款车——1997 年的厂商建议零售价为 24,995 美元。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相当于今天的 45,000 美元左右。你知道现在 45,000 美元能买到什么吗?一辆重量堪比小型行星、毫无个性的入门级 330i。
日产240SX是平民化的漂移车,价格亲民,孩子们都能买得起,而且结构简单,方便他们自己动手修理。它们并非超级跑车,而是开启汽车热情的入门级车型,让高性能汽车触手可及,使汽车文化不再局限于富二代和加密货币百万富翁。
是什么扼杀了它们?是增加车重的安全法规,是使发动机结构复杂的排放标准,以及美国人普遍存在的“越大越好”的观念,这种观念把每辆车都变成了豪华巡航车。Integra变成了ILX,Celica变成了……无名之辈,而240SX则成了一个传奇,日产一直承诺要复兴它,却始终没有兑现。
结果,我们看到的却是像Supra这样的“平价”跑车,起价5.5万美元,而且发动机还和宝马共享,看来丰田已经忘了怎么造跑车了。还有BRZ/86这对双胞胎,车子本身不错,但要花3万美元以上,就为了开上一辆比V6凯美瑞还慢的车。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90年代价格亲民的跑车,如今二手车的价格比新车还高。试试看能不能找到一辆车况良好的Integra Type R,价格低于3万美元。你朋友2005年以3000美元卖掉的那辆240SX?如果没被改装成漂移车或低趴改装车,现在至少值1.5万美元。
一切皆需手动操作:当汽车需要真正的人机交互时
孩子们,都过来,奶奶要给你们讲讲以前的汽车是怎么回事了,那时候开车还得靠自己操作。90年代,基本款的汽车都配备手动车窗、手动车门锁、手动座椅和手动变速箱——我们当时还挺感激的。
摇下车窗可不是按个按钮然后等着就行了。这需要全身心的协调配合、精准的时机把握,以及一定的上肢力量。想要呼吸新鲜空气?那就得费点劲。如果你是司机,一边开车一边想摇下副驾驶的车窗?那简直就是奥运级别的多任务处理。
手动锁意味着你必须真正考虑安全问题。没有花哨的遥控钥匙,没有感应器,也没有在你离开时自动上锁的门。你像原始人一样锁车——用手,用真正的钥匙,同时还要看着锁,确保它已经牢固锁好。
现代那些过度追求舒适的驾驶员不明白:所有那些手动操作其实都令人满足。它们能带来触觉反馈、机械连接,让你感觉自己真正掌控着机器,而不仅仅是礼貌地向它提出指令。
现代汽车已经把我们变成了自己车里的乘客。想调整座椅?在数字界面上按十七个按钮,然后等着电机明白你的意图。想打开手套箱?祈祷今天的触摸屏反应灵敏。如果信息娱乐系统正在“更新”或“连接云端”时你需要做任何事情,那就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你了。
手动控制的消亡并非源于消费者需求,而是利润率的问题。电动化听起来像是奢侈品,理应因此提高价格,但实际上它的制造成本比坚固耐用的手动机构更低。此外,电机比机械连接更容易发生故障,这意味着更高的维修收入。这对制造商来说是双赢,但对那些真正想驾驶汽车而不是与汽车“讨价还价”的人来说,却是双输。
后挡板式备胎:SUV 随时准备冒险的时代
在SUV还是真正的运动型多用途车,而不是如今用来买菜的豪华座驾的年代,它们的备胎就像荣誉勋章一样醒目。安装在后挡板上的备胎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宣言,仿佛在说:“我或许真的会用这辆车去做一些比去Costco购物更刺激的事情。”
五十铃 Rodeo、福特 Explorer、雪佛兰 Blazer 和铃木 Sidekick 都以配备外置备胎而自豪。它们并非试图成为基于轿车平台的跨界车;它们是货真价实的皮卡,可以拖拽你的船,牵引你的拖车,而且即使你的油底壳不幸被石子砸到,它们也能把你安全送回家。
后挡板上的备胎用途多多。首先,它随时待命——无需翻箱倒柜地找备胎,无需在车底寻找千斤顶支撑点,也无需忍受那些售价高达400美元一条、开起来像木头轮子一样颠簸的防爆轮胎。其次,它也时刻提醒着你,这是一辆为工作而生的车,而不仅仅是通勤工具。
现代SUV要么把备胎藏在车底,要么干脆取消备胎,取而代之的是“应急工具包”——说白了就是一罐补胎液和祈祷。仿佛你的豪华跨界车要是沾上点污渍,就惨遭厄运。如今的“SUV”胆小如鼠,设计者们似乎认为“越野”就是开过带减速带的停车场。
外置备胎的消亡,一方面是由于重量分配、空气动力学和后部碰撞安全标准的考量,但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现代SUV买家想要营造一种冒险的假象,却又不想在外观上留下任何冒险的痕迹。这就像花大价钱买了双登山靴却穿着去星巴克一样。
车载电话:90年代的终极炫耀(即使它们很糟糕)
说实话,90年代的车载电话简直糟糕透了。它们价格昂贵,信号覆盖范围小得可怜,而且稍有不慎就会掉线。开着奔驰S级轿车兜风,感觉自己就像戈登·盖科一样。
那根从中央扶手箱延伸到你耳朵的卷曲耳机线,简直就是终极利器。你不仅仅是在开车,你是在处理公事。至于你处理的公事通常是打电话给你的哥们儿问他要不要一起喝啤酒,或者通话质量听起来就像你隔着一个装满愤怒蜜蜂的铁罐说话,这些都无关紧要。
这些车载电话本身就是90年代过度消费的象征——硕大的听筒看起来像能当武器,天线能让你的车增高六英寸,安装过程需要布线比录音棚还多。但它们很特别。拥有一部车载电话意味着你身份显赫,即使你只是个妄自尊大的中层经理。
相比之下,如今的“互联汽车体验”就截然不同了。每辆车都配备了十七种不同的通话方式,从蓝牙到内置热点,甚至还有能在你还没意识到自己想喝咖啡之前就帮你订好咖啡的系统。但所有这些都无法与拿起听筒,然后狠狠地把它摔回底座上挂断电话的戏剧性场面相提并论。
现代车载电话集成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更胜一筹。但它也很乏味。没有仪式感,没有仪式感,除了按下方向盘上的按钮,然后祈祷Siri能听懂你的口音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互动。
数字仪表盘:未来看起来像《霹雳游侠》
在每辆车的内饰都像苹果专卖店的垃圾堆一样之前,90年代给我们带来了真正具有未来感的数字仪表盘。这些仪表盘并非试图成为装在轮子上的智能手机——它们是真诚地尝试重新构想驾驶员与信息交互的方式,而且它们奇特而又精彩。
C4 Corvette 的数字仪表盘简直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道具。闪烁的绿色条形图显示着发动机的各项关键参数,即使车辆静止不动,数字速度表也显示着快速的读数,而那些警示灯与其说是保养提醒,不如说是任务简报。它并非试图成为 iPad,而是力图打造一个宇宙飞船的控制面板。
别克瑞塔(Buick Reatta)更进一步,配备了触摸屏,可以控制从空调到收音机的一切功能。这可是1988年啊!当然,它比Windows 95的启动速度还慢,而且操作起来也跟税务审计一样繁琐,但它确实在尝试。这些汽车确实在努力突破人机交互的界限。
就连更多主流车型也加入了这场“数字仪表盘”的浪潮。日产Maxima SE的数字仪表盘让每一次出行都像是一次火星任务。普利茅斯Laser的电子显示屏则把去超市买菜变成了太空探险。这些系统虽然奇特、经常不可靠,有时甚至令人费解,但它们却别具一格。
现代数字仪表盘无疑更胜一筹。它们速度更快、更直观、更可定制,而且可靠性也更高。但它们也显得单调乏味、千篇一律。每个制造商都采用相同的基本界面原则、相同的设计语言和相同的用户体验模式。这就像在车里装了一部智能手机,听起来很棒,但当你意识到这恰恰是问题所在时,就会发现并非如此。
90年代的数字仪表盘失败的原因在于,它们在技术上超前于时代,但在用户界面设计上却落后于时代。现代系统的成功则在于,它们等到技术发展与愿景相匹配后才推出。但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那种惊奇感,失去了那种汽车来自未来的感觉,而仅仅把它当作生活中的另一个屏幕而已。
小型卡车:卡车真正发挥作用而非仅仅是补偿工具的时代
你还记得卡车曾经只是工具而不是生活方式的象征吗?90 年代的紧凑型皮卡就像汽车界的瑞士军刀——它足够小,可以停进普通车库;价格足够便宜,普通工薪阶层也能买得起;而且足够坚固耐用,可以完成各种卡车工作,而无需持有商业驾驶执照。
福特Ranger皮卡能拉你的越野摩托车,拖你的船,还能轻松通过免下车通道,无需他人引导。雪佛兰S-10是完美的入门级皮卡——价格便宜,维修也便宜,而且足够宽容,让你能学会开手动挡而不用担心离合器坏掉。丰田Tacoma(在它还算是紧凑型皮卡的时候)简直是皮卡界的“蟑螂”;它除了定期换机油和骂几句脏话之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一直跑下去。
这些卡车的尺寸很实在。它们是卡车大小,而不是航空母舰那么大。不用梯子就能伸手到货厢里,不用潜望镜就能看到引擎盖后面,而且可以停在专为人类设计的车位里。它们拥有真正的卡车性能,却没有全尺寸卡车的那种傲慢和油耗。
是什么扼杀了它们?和扼杀一切乐趣一样——繁文缛节和美国人的过度消费。CAFE标准使得制造巨型卡车比制造高效的小型卡车更容易,安全要求增加了重量和复杂性,以及美国人普遍存在的“越大越好”的错觉。
如今的“紧凑型”皮卡比90年代的全尺寸皮卡还要大。新款Ranger体型庞大。Colorado的尺寸大到需要单独划分邮政编码。Tacoma的尺寸增长如此之大,以至于丰田不得不研发一款更小的皮卡(即将上市的Stout)来填补初代Tacoma臃肿后留下的市场空白。
与此同时,像现代圣克鲁斯和福特 Maverick 这样的小型皮卡却被视为汽车界的奇葩,是那些买不起正经 SUV 的怪咖才会选择的小众产品。因为显然,我们已经认定每辆车都必须具备拖房子的能力,即便 90% 的车主实际上拖过的东西,重量都只相当于他们自身的能力不足。
透明尾灯罩:连车尾都充满时尚感
“Altezza风格”——得名于丰田Altezza(在美国以雷克萨斯IS300的名称销售)——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超越原厂设计的日本改装潮流之一。透明尾灯罩内嵌红色和琥珀色灯泡,不仅实用,更是为爱车尾部增添了一抹亮色。
它们并非后来那些花里胡哨、色彩斑斓、充斥着LED灯的丑陋玩意儿。最初的透明透镜设计简洁、实用且优雅。白色的外壳衬托出灯组的明亮,营造出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又不至于让人觉得后备箱里突然开了个派对。
这股风潮在改装圈迅速蔓延,最终也影响到了原厂配置。甚至主流厂商也开始提供透明或烟熏色镜片来替代传统的红色镜片。这是一种罕见的改装方式,看起来价格不菲,但实际上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
当然,就像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它也因过度消费和拙劣的执行而毁于一旦。廉价的改装公司用劣质仿冒品充斥市场,年轻人开始把所有车灯都贴上深色膜,直到完全看不到车灯为止,整个美学风格也因此与不靠谱的改装和《速度与激情》的cosplay联系在一起。
现代尾灯堪称技术奇迹。LED阵列能够创造出复杂的图案,自适应照明系统能够根据驾驶条件自动调节,并且与各种安全系统完美集成,足以让90年代的工程师们瞠目结舌。然而,它们也同样乏味,设计千篇一律,而且更换成本比当年大多数人的车都贵。显然,乏味是当今汽车设计的最大罪过之一。
隐藏的天线:无线电接收的机械诗篇
上世纪九十年代,启动汽车,看着天线缓缓升至最高点,这几乎成了一种仪式。这就像一个小小的仪式,标志着从寂静到音乐的过渡,从与世隔绝到与更广阔的无线电波世界和无限可能相连。
那根电动天线可不只是功能性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亲爱的。它流畅而优雅地伸展开来,向周围所有人宣告:你即将欣赏美妙的音乐,你的音响系统即将启动,这不仅仅是一次交通出行,更是一次娱乐体验。
不同的汽车天线各有各的“个性”。有些车的天线迅速而自信地伸出,仿佛急着赶路;有些车的天线则缓慢而沉稳地升起,细细品味着那一刻;还有一些车的天线在升起最后会稍作停顿,仿佛在完全投入收音机接收信号之前,先深吸一口气。
维护保养本身也是一种乐趣。清洁天线、润滑机械装置、偶尔手动拉出略显迟钝的天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你与爱车的机械特性建立起联系。你了解天线的怪癖、它的运转规律和它的“情绪”。
现代汽车将天线隐藏在车顶、玻璃内,或者干脆取消天线,转而使用卫星广播和流媒体服务。更高效?当然。更可靠?毋庸置疑。更有趣?差远了。
电动天线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种机械结构复杂的装置,而其功能却日益过时。但它的消亡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汽车曾经为了提供基本功能而进行各种机械表演。如今,一切都被隐藏、集成,并以效率而非体验为目标进行优化。你觉得这样有趣吗?
汽车行业的同质化:我们是如何失去汽车灵魂的
90年代汽车文化的消亡最令人痛心的一点是:它并非被更好的替代品所扼杀,而是被律师、监管机构、会计师以及现代美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规避心理所扼杀。
每一个有趣的设计元素、每一个奇特的功能、每一丝机械特性都被系统地消除,不是因为消费者不想要它们,而是因为焦点小组无法理解它们,律师无法为它们辩护,财务人员无法证明它们的合理性。
弹出式前大灯的消失并非因为LED灯组更好——而是因为欧洲行人安全标准禁止了它们。手动车窗的消失并非因为电动车窗更胜一筹——而是因为电动车窗利润更高。紧凑型卡车演变成跨界车并非因为跨界车性能更强——而是因为CAFE标准使得小型卡车在经济上不可行。现在我们只是在自怨自艾罢了。
其结果就是如今的汽车行业:技术更先进、安全性更高、效率更高,但却完全丧失了个性。汽车已经沦为工具,成为一种以最大限度合规和最小责任为目标的交通工具。
现代汽车在几乎所有可衡量的方面都客观上更胜一筹。它们比90年代的任何车型都更快、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更舒适。但它们也相当乏味,由委员会设计,并由机器人根据算法组装,而这些算法优先考虑的是焦点小组的认可,而非个人表达。
回归之路:机械复兴的希望
但关键在于——汽车文化是循环往复的。每一代人都会重新发现他们年轻时钟爱的汽车,最终,汽车制造商中身居要职的人会因为怀旧而再次尝试一些有趣的东西。
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端倪。新款Bronco重新带回了那种粗犷、实用的美学风格(尽管它的内饰比雷克萨斯更舒适)。新款Z系列则回归了真正的跑车比例。Maverick的出现证明,人们确实想要小型皮卡,即便法规有所限制。
电动动力系统常被视为导致优秀汽车被时代淘汰的罪魁祸首,但它或许反而会加速这一趋势。当每辆车都拥有瞬时扭矩和静谧的运行时,真正决定汽车优劣的不再仅仅是马力数据和0-60英里加速时间,而是设计、个性和驾驶体验。或许,这能再次为汽车个性的塑造开辟空间。
或许我们只是老了,变得怀旧,美化了过去那个充斥着不可靠、不安全、低效机器的时代,那些机器常常让我们抛锚。也许,追求汽车完美才是消费者真正想要的,即使这会让车迷们感到厌烦。
但我们选择相信,在某个地方,在设计工作室或工程部门,有人正在为现代跑车绘制弹出式前大灯的草图,琢磨着如何让它们符合现行的安全标准。有人正在设计一款真正紧凑的紧凑型卡车。有人正在规划一种无需额外支付5000美元的工厂双色车身涂装方案。
因为汽车曾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们曾经是个性的表达,身份的延伸,是反映车主梦想和抱负的机械诗篇。唉,它们本该再次成为那样的存在。
现在请允许我们告退,我们要去 Craigslist 上找一辆干净的 240SX,假装它还是 1995 年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