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知名车企奔驰来说,最近可以说是过得相当不如意,各种负面消息不断,先是被传要大裁员,又被曝出连导航都要收费,大名鼎鼎的奔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问题不断的奔驰
据凤凰网财经的报道,梅赛德斯-奔驰(下称“奔驰”)近日正在实施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截至目前,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遣散方案离职,其中资深管理人员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12万元)的补偿金。
消息还称,补偿金额度采用梯度设计,与职级、工龄直接挂钩。奔驰还特别设置了“加速奖金”激励员工尽早决策。裁员是基于双方自愿原则,进入10月份已有员工拿“大礼包”后主动离职。
奔驰方面向凤凰网财经《公司研究院》回应称,上述消息中提及的4000名员工接受方案离职和赔偿金相关信息不涉及中国市场,裁员3万人的数据也不准确。
奔驰选择裁员的背后,是集团销量表现不振的残酷现实。官方数据显示,奔驰集团第三季度全球销量为52.53万辆,同比、环比分别下滑12%、4%;其前三季度累计销量为160.16万辆,同比减少9%。
失去中国市场是奔驰去年业绩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2024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231.39亿欧元,同比下降8.5%。2024年在中国市场共销售汽车68.36万辆,同比下降7.3%。中国市场是奔驰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除了宏观市场的竞争压力,奔驰自身一些备受争议的运营策略,也在无形中加剧了其在华市场困境。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其推行的一系列付费解锁功能。近日,有奔驰车主吐槽表示,手机里免费用的高德导航,在奔驰车端竟然要收费,3年套餐价高达1998元,计算下来年均要付费666元。
二、巨头奔驰到底是怎么回事?
近期,奔驰陷入多重舆论漩涡:导航功能收费的争议尚未平息,大规模裁员的传闻又接踵而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奔驰当前的市场压力源于新能源汽车对传统豪华车市场的颠覆性冲击。随着中国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车企的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国产新能源车型已实现从低端到高端市场的全覆盖。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通过极致的产品定义能力,将原本属于百万级豪车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空气悬架等高端配置下放到30万元区间,直接蚕食了奔驰C级、E级等主力车型的生存空间。
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对“豪华”的认知正在发生根本转变,过去依赖品牌溢价的时代渐行渐远,如今智能化水平、补能效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成为新的价值标尺。当国产新势力用几秒破百加速搭配L2+级自动驾驶征服商务人群时,传统豪车仅靠三叉星徽标维持溢价的策略显然难以为继。
其次,奔驰商业模式与消费者价值认知的严重错位,是其当前信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长期以来,奔驰等传统豪华品牌依赖“基础车+高选配”的盈利模式,通过将诸多功能设为选装件来提升单车利润。例如,后轮转向、高级驾驶辅助、甚至基础的车载导航系统,都需要额外付费解锁。这种模式在燃油车时代尚可被消费者接受,因为其技术复杂度高、供应链集中,选配被视为“尊贵服务”的一部分。
然而,在国产新能源阵营普遍将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空气悬架、座椅通风加热等配置“标配化”的今天,奔驰的选配逻辑显得格格不入。特别是“导航收费”这类在智能手机时代已被视为基础功能的服务,仍被包装成“数字服务包”进行收费,不仅暴露了其软件能力的滞后,更被舆论解读为“割韭菜”的傲慢。当企业无法为用户提供与其支付价格相匹配的价值时,用户便会转向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第三,奔驰并非没有预见到电动化趋势。早在2016年,其便高调推出EQ新能源子品牌,早于多数竞争对手。然而,从EQC到EQE、EQS,尽管产品力不俗,但市场反响远未达到预期。奔驰在华纯电车型销量一直没办法与同价位的竞争对手蔚来、理想、问界去比,这一巨大差距的背后,是产品节奏、品牌定位与用户运营的全面落后。
可以说,奔驰的电动化更像是“燃油车平台的电动化改造”,而非基于纯电专属架构(的全新设计,导致其在空间利用率、智能化集成度上先天不足。同时,EQ品牌缺乏清晰的用户画像与情感定位,既未能延续奔驰“豪华舒适”的传统标签,也未像特斯拉或蔚来那样塑造出鲜明的科技先锋或用户社群形象。
更关键的是,其销售渠道仍依赖传统经销商体系,导致价格不透明、服务体验割裂,与新势力“线上下单+线下体验中心”的数字化直营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转型路径,使其在电动化竞赛中始终处于追赶者位置。
第四,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奔驰必须清醒认识到 "大人时代变了",唯有主动求变才能避免被淘汰。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汽车行业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数字文明的范式迁移,技术路线、商业模式和用户需求的变革已不可逆转。奔驰需要加速摒弃传统燃油车的思维定式,在产品端加大专属纯电平台的研发投入,在商业模式上重构盈利逻辑,在战略上进一步拥抱中国市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避免被市场所淘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