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落在办公桌角,跟砖头撞地一样发出一声闷响。我习惯边写东西边喝水,敲着键盘时随手搁开,结果桌子小,杯子险些掉了下去。跟丰田亚洲狮的处境有点类似:看着空间大,实际操作起来处处碰壁。最近逮着数字一瞧——今年四月只卖了五台,五月七台,到六月竟然只剩下一台,跟某些听说过的“珍稀动物”差不多。丰田这牌子,往日好像开口就是销量噼里啪啦。卡罗拉、RAV4、汉兰达,随便一个月销上万,仿佛批量生产的热干面。亚洲狮倒好,蹲在门口,仿佛被人遗忘的小笼包。
现场要还原,我提议想象一位丰田销售站在空荡荡展厅。两侧摆着一排卡罗拉和亚洲龙,旁边还有几台混动电车,新潮的国产车型不断有人路过。咱亚洲狮孤独地蹲在角落,消毒水味和空调风里,销售小哥在朋友圈发“限时钜惠”,没人打开。假如你是这销售,面对出厂价11万出头、动力不赖的车,一天刷完朋友圈只等来两条点赞,心里是不是要发凉?
亚洲狮的参数,放在三年前会被标得笔直,像学生时代的中等生:轴距两米七五已经叫板速腾,车长四米七显得端庄,发动机2.0自吸做家用够用,混动版油耗能压到四升多,这对一众燃油车来说曾经是炙手可热的“节能牌”。优惠到十一万出头,说实话比不少电动车划算,看样子没有什么硬伤。可和隔壁的秦PLUS DM-i、比亚迪宋Pro排排站,亚洲狮的身板陡然显得局促储蓄。现在买车的人,喜欢筛配置、摸屏幕、掀后备厢,把大屏和智能化当成“必须”。亚洲狮的中控屏不大,配置刚刚及格,后排坐三人膝盖就顶着挡把——证据链凑齐,画面就不怎么体面了。
车圈流行一句话:“定位比产品更重要。”丰田这次定位显得有点尴尬。把亚洲狮夹在卡罗拉和亚洲龙之间,看起来是想吃一口中间地带的蛋糕。定价起步十四万,正好撞上合资B级车下探,也和国产混动车售价重叠——要是你有十四万,买本田雅阁、速腾高配,或者拿下新能源国产车,一线、大屏、智能辅助全都有,还送保养、免购税。亚洲狮拿什么跟人家比?外观像缩水亚洲龙,前脸硬比雷克萨斯,结果只剩下“型似”二字,气场呢,只能靠车主自己硬撑。车宽只有一米七八,和速腾一起站着像营养不良,讲究气场的年轻人,这一关亚洲狮没过。
再往深里挖,动力其实是亚洲狮的优势底牌。2.0自吸发动机,171匹马力,205牛米,油耗还低。混动版综合马力达到196匹,百公里油耗四点四升——这一串数字对于“油耗敏感型”用户,理论上应该有点吸引力。不过中国消费者现在已经不是十年前那拨,光看动力和油耗不管其他。一台车好不好,不仅得看技术,还得看情绪。科技迅猛、流量叠加,车就得智能,车机就得大屏,最好能“自动爬坡会说话”。相比之下,亚洲狮的功能显得干瘪,看上去像是成年人吃素,心理总缺点油。
我没法说丰田亚洲狮“错”在哪里。更像是时代、市场和品牌调囚了一锅咸汤,谁进来都得喝一勺。有时候,证据链完整但结论荒唐——产品没毛病,数据够用,名气也不差,最终却没人买。难道是坏在“气质”?还是被定位暴击?也许市场是那种盲盒:你明明把钥匙插进锁孔,却发现钥匙偏了两毫米,门永远打不开。那么,谁来对丰田亚洲狮负责任?谁来安慰那六月份只卖出去的一位车主?别的小区车位,一台亚洲狮停着,大概率像失孤。
从职业角度讲,亚洲狮的问题带一点黑色幽默。经典的“夹心饼干效应”:上有亚洲龙压气场,下有卡罗拉撑销量,中间这口,不咸不淡,最后只能被淘汰。再加之新能源火箭升空,合资品牌降价清库存,国产混动自己卷自己,多线激战下,丰田亚洲狮像是带错装备的老兵,只能在主力战场边缘捡瓶子。说到底,市场残酷得很,产品力不过时,但消费者的口味这几年就像网红餐厅换菜单,谁没赶上这一波,就成了“行业失忆者”。
当然,不搞煽情也不替企业哭穷。每一款销量失落的车型,都有人为之坚持;每一次市场冷遇,背后都是团队和决策的权衡。丰田亚洲狮,或许只是赶上了选择失误的节点,被市场不合时宜地淘汰。这种尴尬,不只属于丰田,也属于喜欢稳妥的你我。毕竟,大多数人生活不是一步到位,更多像买车——在“够用”与“超配”间摇摆,可有一天,摇摆的那个选项,连展示机会都没有。
如果你是亚洲狮的潜在用户,会如何权衡它的产品力和冷遇?你会为丰田的可靠买单,还是被新能源的大屏和智能化抢了眼球?或许,买车的选择就是这样——面前证据链虽牢,内心却不再热情。谁又敢保证,下一个被冷落的,不是执着于理性的自己?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