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汽车将对华再投资100亿

日产汽车将对华再投资100亿-有驾

2025年4月23日,上海车展的镁光灯下,日产汽车中国区负责人马智欣抛出一枚重磅炸弹:到2026年底前,日产将在中国再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约合14亿美元),全力押注电动汽车赛道。这场被外界称为“百亿救市计划”的豪赌,不仅是日产应对销量连年滑坡的背水一战,更折射出合资车企在中国新能源浪潮中的生存焦虑。

一、从“日系一哥”到销量腰斩:七年跌出百万俱乐部

2018年的日产汽车风光无限——全年在华销量156.4万辆,力压丰田、本田登顶日系品牌销冠。但辉煌如烟花般短暂,此后七年销量持续下跌:2023年跌破80万辆,2024年降至70万辆,2025年一季度更是同比暴跌27.47%。曾经占据街头巷尾的轩逸、天籁,如今在比亚迪秦、特斯拉Model 3的冲击下节节败退。

败退的三大病灶

电动化龟速:当比亚迪2024年狂卖381万辆新能源车时,日产在华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5%。其主打的e-POWER混动技术被中国消费者吐槽“伪电动”,核心车型ARIYA上市半年月均销量不足千台。

技术迭代脱节:中国车企平均18个月推一款新车,日产却需要3年。马智欣在车展坦言:“中国品牌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我们调整得太慢了。”

品牌价值稀释:曾经“技术日产”的招牌,在激光雷达、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等中国黑科技面前黯然失色。90后购车群体直言:“日产的车机系统还不如千元国产手机。”

二、100亿怎么花?日产的中国突围三板斧

面对生死局,日产的百亿投资计划直指三大命门:

1. 电动技术“填坑战”(投入40亿元)

电池研发:联合宁德时代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包,将成本降低30%,目标搭载于2026年推出的入门级电动车

智能驾驶追赶:与Momenta合作推出城市记忆领航NOA功能,首批搭载于N7纯电轿车,剑指小鹏、华为智驾系统

充电基建补课:未来两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500座超充站,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

2. 产品矩阵“换血术”(投入35亿元)

纯电轿车N7:4月27日上市的“救命稻草”,搭载高通骁龙8295P芯片和全域防晕车技术,预售订单突破5000台

插混皮卡Frontier Pro:瞄准中国市场解禁的皮卡热潮,2.0T插混系统可输出410匹马力,拖拽力达3.5吨,售价25万元起

全球车中国造:2027年前推出10款新能源车,其中8款专为中国研发,N7、Frontier Pro等车型反向出口欧美

3. 生产体系“瘦身术”(投入25亿元)

关厂止损:继2024年关闭常州工厂后,计划将部分燃油车产能转移至东南亚,中国工厂全面转向新能源

供应链本土化:电池、电机、智能座舱等核心部件采购中国供应商,成本压缩目标20%

人才争夺战:在武汉、上海设立新能源研发中心,开出双倍薪资挖角蔚来、小米汽车工程师

三、生死赌局:三座大山压顶

尽管战略清晰,日产的救市之路仍面临三重挑战:

1. 时间窗口紧迫
中国新能源市场每月诞生1-2个新品牌,比亚迪计划2025年推出15款新车。对比之下,日产两年推10款车的计划被业内人士评价“还是太慢”

2. 品牌认知固化
“省油耐用”的燃油车标签,在新能源时代反而成为负资产。某市场调研显示,00后购车群体中,仅12%将日产列入新能源备选清单

3. 成本控制难题
日产N7定价18万-25万元,直面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的绞杀。内部测算显示,该车型需年销5万辆才能盈亏平衡,但预售订单仅为目标的十分之一

四、行业震动:合资车企的集体觉醒

日产的百亿豪赌,吹响了合资反攻的号角:

丰田在上海金山区开建雷克萨斯纯电工厂,整合华为智驾技术推出铂智3X

本田在武汉试点“中国研发全球车”模式,新车型搭载中国自研DeepSeek AI系统

大众宣布未来三年对华新能源投资翻倍至200亿欧元,主打“欧洲设计+中国智能”

这场反击战背后,是合资车企的深刻认知转变:过去“把中国当车间”,现在“把中国当研发中心”。正如马智欣所言:“中国市场的残酷竞争,反而成为技术革新的催化剂。”

结语:没有退路的战争
从1973年向中国出口公爵轿车,到2025年的百亿救市,日产在华52年的历程如同合资车企的缩影。这场豪赌不仅是日产的自救,更是传统汽车巨头向电动化转型的成人礼。当N7的订单数字在屏幕上跳动,当Frontier Pro的电机在生产线轰鸣,所有参与者都清楚:这不是一场关于输赢的较量,而是一场关乎生存的战争。

(本文综合2025年4月日产汽车对华投资事件的多方报道及行业观察分析整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