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戈恩,懂的都懂,当年他靠着 “日产复兴计划”把濒临破产的日产拉回来,靠的就是疯狂扩张产能、打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
那时日产的工厂像雨后春笋一样建起来,全球产能一路飙升,中国、美国、欧洲到处都有生产基地,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埋下了巨大隐患。
说白了,戈恩的逻辑就是 “规模至上”,只要销量上去了,利润自然来,但他没意识到,这种靠低价换量的模式根本不可持续,而且严重挤压了研发投入的空间。
据公开数据,戈恩时代日产的研发费用率长期维持在 3% 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同期丰田、本田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 4% 以上,中国的比亚迪更是后来居上,现在研发费用率能达到 5% 以上。
这种投入差距直接导致日产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上慢了半拍,等全球汽车市场从燃油车向新能源切换时,日产手里拿不出能打的产品。
就比如说,日产的纯电车型 Leaf聆风早早就推出了,但这么多年几乎没什么大的技术升级,续航、快充、智能驾驶这些核心卖点全被中国车企甩在身后,销量自然一落千丈。
更要命的是,戈恩时代的扩张留下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现在日产全球有 17 家工厂,2024 财年全球销量才 334.6 万辆,产能利用率低得可怜,光中国市场的工厂产能利用率就降到了 45.3%,远低于行业 80% 的健康水平。
工厂开着就要花钱,设备折旧、人工成本、维护费用都是不小的开支,产能利用率上不去,这些成本就只能摊到每辆车身上,直接导致日产的单车利润越来越薄,到最后甚至出现 “卖一辆亏一辆”的情况。
啊绵猜测,这也是为什么日产要在 “Re:Nissan” 复苏计划里明确说,到 2027 财年要把全球工厂从 17 家缩减到 10 家,说白了就是之前的摊子铺得太大,现在实在撑不下去了。
除了产能过剩,戈恩留下的管理体系僵化也是个大问题。
当年戈恩在日产说一不二、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危机时刻能快速决策,但也导致下面的人缺乏主动性,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等戈恩下台后,日产的决策机制就暴露了问题,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内部争论来争论去,迟迟定不下明确的战略方向,等终于想明白要转型时,市场已经被中国车企和特斯拉瓜分了大半。
就拿中国市场来说,日产 2021 年销量还有 113 万辆,到 2024 年就跌到了 69 万辆,三年时间几乎腰斩,核心原因就是产品迭代太慢,新能源车型太少,根本跟不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中国消费者现在买车,看重的是智能座舱、超长续航、快速充电这些配置,而日产的新能源车型要么技术老旧,要么价格偏高,竞争力根本不够。
比如说,东风日产之前推出的几款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才 300 多公里,快充还要好几个小时,而中国品牌同价位的车型早就做到了 600 公里以上续航,快充半小时就能充满 80%。
这种差距之下,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下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好在日产后来推出了纯电轿车 N7,起售价 11.99 万元,还搭载了和 Momenta 合作的辅助驾驶方案,上市 18 天累计大定就突破 10000 台,这说明只要贴合中国市场需求,日产还是有机会的,但这一步来得实在太晚了。
再看全球市场,日产的日子也不好过。
美国市场虽然逆势增长了 2.8%,但靠的都是起售价低于 3 万美元的低价车型,利润微薄,而且美国现在引入了 25% 的进口关税,这对日产来说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压力。
日本本土市场销量下滑 9.1%,欧洲市场受新能源转型影响也在萎缩,只有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还有点增长空间,但体量太小,根本撑不起日产的业绩。
更麻烦的是,日产和本田的合作也陷入了僵局,之前双方计划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合作,但谈判了几个月都没进展,这让日产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转型之路更加艰难。
现在日产推出的 “Re:Nissan” 复苏计划,核心就是降本增效,要在 2026 财年之前节省 5000 亿日元的成本,其中包括 2500 亿日元的可变成本和 2500 亿日元的固定成本,还要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2 万人,缩减平台数量。
啊绵觉得,这些措施都是必要的,相当于给企业 “刮骨疗毒”,但能不能真正见效,还要看执行力度和后续的技术投入。
毕竟,降本只能解决短期的财务问题,要想长期发展,还是得靠产品和技术。
日产计划到 2027 年夏季在中国市场投放 10 款新能源车型,还准备投资 100 亿元用于电动汽车研发,甚至要把中国供应商纳入全球制造生态系统,和东风汽车加强海外合作。
这些动作都表明日产终于意识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想借助中国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实现转型。
但说实话,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本土品牌已经占据了先发优势,日产想要后来居上,难度不小。
从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来看,日产的困境其实是传统燃油车企转型的一个缩影。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些跟不上节奏、固守传统燃油车业务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而中国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在这场变革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持续的研发投入、快速的市场响应和灵活的商业模式。
就比如说,比亚迪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现在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
奇瑞汽车则通过 “产品本地化” 策略,在海外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24 年出口 114 万辆,连续 22 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对比之下,日产这些传统车企最大的问题就是转型不够坚决,总是在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摇摆,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戈恩留下的 “毒瘤”不仅仅是产能过剩,更是一种 “规模至上” 的思维定式和僵化的管理模式,这种东西比财务亏损更难改变。
不过话说回来,日产毕竟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车企,还是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基础的。
比如说,日产在混动技术和燃油发动机领域还是有不少专利,要是能把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还是有机会翻身的。
啊绵认为,日产这波巨亏虽然惨痛,但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让它彻底认清了现实,开始下定决心 “切除毒瘤”。
对于其他传统车企来说,日产的教训也值得借鉴: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中国汽车产业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就是不盲从、不跟风,踏踏实实搞技术、做产品,始终把消费者需求放在第一位,这种发展模式值得所有车企学习。
最后,啊绵想说,汽车产业的变革还在继续,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日产能不能在这场变革中实现复苏,还要看它能不能真正落实复苏计划,能不能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但无论结果如何,日产的经历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发展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要着眼于长期布局,重视技术研发和市场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而中国汽车产业也会在这场变革中继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