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亏损103亿,日产出售总部自救裁员两万,全球工厂拟缩至10家

日产宣布以970亿日元卖掉横滨总部大楼并继续租用,最新半年净亏2219亿日元,裁员总规模扩至2万、减产20%同步推进

这不是体面搬家,而是典型的“卖后租回”,用资产换现金流求一口喘息

半年亏损103亿,日产出售总部自救裁员两万,全球工厂拟缩至10家-有驾

手续计划在2025年12月完成,日方说资金将直接补血,先稳住财务

很多人关心,这口气能续多久,得回到几组不怎么好看的数字

半年报给出最冷的事实:2025财年上半程,日产亏损2219.21亿日元,折合约103亿元人民币

这背后有两股逆风,一是外部关税压力拉高成本,二是关键市场的销量持续疲软

此前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告吹,管理层震荡,前社长内田诚在3月底辞职,给重整再添变量

其实早在2024年11月,日产就抛出第一轮止损动作,提出裁员9000人、减产20%

到了今年5月,业绩继续下滑,追加裁员超过1万人,全球整体削减约15%的员工,总计2万人

到2027财年结束前,日产计划把全球工厂从17家减到10家,这是动刀到骨头的级别

为什么这么狠,产线开工率是答案

英国机构的统计摆在那儿:日产美国工厂运转率57.7%,中国45.3%,日本56.7%

行业普遍认为80%才是盈亏平衡线,这几条产线“开而不满”,越转越亏

工厂里,灯亮着、机器嗡嗡地跑,但订单不足,空出来的大半条线,像是把焦虑晾在空气里

日产的判断很直白:销量和产能错位太大,不砍成本就看不到转身的可能

于是你会看到印度和阿根廷的项目被取消,全球布局不断收缩

卖总部、减工厂、调结构,看起来冷冰冰,可对于陷在现金流泥沼中的车企,这往往是最现实的解法

横滨总部里,午休的食堂不再热闹,有人盯着手机里的通知发呆,算着房贷和孩子的学费

空荡的产线比任何财报都冷,真正的冲击是落在人身上的

这时也该承认一个事实:日产的困局,并不是它一家的

放眼全球,类似的消息接二连三

这不是一家车企的寒冬,而是燃油时代的系统性退潮

雷诺推“自愿离职”3000人,福特计划在科隆裁1000人,采埃孚要裁7600人,博世到2030年前再削1.3万个岗位,加上已公布的,累计要裁2.2万人

再看豪华阵营,阿斯顿·马丁因为销量下滑、亏损扩大,裁掉约5%,每年省下2500万英镑,只为把运营拉回正轨;

大众与工会谈拢,到2030年在德国裁超3.5万人并削减产能,修长的德式阵列也开始收缩

行业的共识也越来越清楚:电动化与智能化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不是谁更会造发动机,而是谁更会写代码

中新经纬的分析指出,电动车零部件数量比燃油车少约40%,生产更自动化,传统机械岗位被压缩

“软件定义汽车”已成主旋律,车企要大规模补课,招软件工程师、算法专家、数据科学家,研发节奏也要按互联网的拍子走

这时候回看日产的动作,就更能理解它的焦虑

卖楼与裁员能换现金流,但换不来产品力,更换不来用户口碑

把工厂从17家瘦身到10家,意味着把低效产能刮掉,留出投入“新三样”的空间,关键是接下来的钱要花在刀刃上

电驱平台能不能统一,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能不能迭代快一点,北美和中国两大市场的产品线能不能更对路,这是硬题

真正的解法,是把“产能”改成“能力”,把“节流”换成“开源”

日产曾靠技术立足,未来还得靠技术回归,尤其是软件和用户体验层面的竞争力

与其指望一纸关税的风向改变,不如把“开工率”变成“热销率”

这是难的,但别无他路

对于员工,裁员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

那些离开的人需要看到希望,转岗培训、技能升级、供应链内部的再吸纳,能做到的就别拖

对于留下的人,也要有清晰的战略和稳定的节奏,没人愿意在雾里摸索造车

日产的时间表已经给出:总部大楼交易在2025年12月完成,资金回笼用于稳财务;

到2027财年,裁员约2万人、工厂缩到10家,全球盘子彻底做瘦

这套组合拳一定会让短期财务报表好看些,但市场会不会买账,要看产品能否让消费者愿意掏钱

我们很容易被“卖楼”“裁员”这样的关键词吸走注意力,可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下一代产品出来时,用户坐进车里那一秒的心动

如果智驾靠谱、补能方便、品控稳定、价格诚意都能到位,过去的失速也许能追回来;

如果没有,那就只是把问题往后拖

汽车行业从来不等人,技术和用户心智更不等人

当寒风吹过,谁能把外套缝厚一点,谁就能站到春天里

回到日产

现金流只能买来时间,不能买到胜利,真正的拐点取决于它能不能把“亏损的半年”变成“翻盘的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