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夏天,一如既往地闷热,汽油味混着川菜香气,一切都让人觉得——谁还在关注马路上的老捷达?可在8月28日那个阳光暴晒的下午,我站在成都经开区管理委员会的会场门口,看着三方代表交换协议,忍不住捏了捏口罩——习惯性动作,像多年做刑侦现场笔录时,下意识在指尖确认每个细节。现场气氛紧张而克制,中德双方高管微笑得很标准,成都市政府官员的眼神里藏着隐隐的自豪。这不是一辆车下线的仪式,是一段历史翻新:销量超过500万辆的国民神车,捷达,要重生了。
如果你有过在下班高峰期钻进捷达出租车的体验,大概能猜到它内部的味道——布座椅早已吸收了太多故事,空调口总吹不出新鲜空气。可你真的会想到,这种“实用主义坚守”,能支撑一个品牌三十年,直至变身“新公司”?假如你是那名决策者,会让捷达继续守着百姓心中的老本行,还是押注新能源和出海之路,去趟更遥远的未来?
捷达,一直是中国车市边缘里最不边缘的那块铁皮。 1991年底那辆刚下线的捷达,还只是异域血统的德系家轿。三十年后,它成了全中国老百姓心里最熟悉的车标之一。销售数字像PCR检测数据一样——400万辆、500万辆,听起来很抽象,但你把这数目排列成车队,可以从哈尔滨排到昆明,连交警都得头疼怎么指挥。
2019年,捷达脱胎换骨,变为大众集团旗下独立子品牌。 运营总部落户成都,不再只是马路上略显“土气”的出租车,开始披上更年轻的设计和营销标签。这一变身,看似顺理成章,可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代表们在签约仪式上言之凿凿,句句都是“深入践行”“优势融合”,听起来像是每个上市公告里的标准格式。实际上,这次成立新公司,是一汽-大众与大众中国的合资运营模式的再突破——更本土,更灵活,也更自主。捷达要靠自己的成都生产基地、自己的供应链、自己的本地研发团队,做自己真正的老板。政府的支持也不是嘴巴上的“关怀”,而是政策、服务、资源等一揽子护航。从警察的角度来看,这种顶层安排,比普通案件的侦查流程还要细——每一步都有证据链,如同串联案子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但成功不会仅仅因为“流程很完备”。捷达的未来悬在三道拷问上:产品如何升级?市场如何拓展?体制如何革新? 在成都工厂的700万整车产量背后,是百家配套企业的协同,是成都市的汽车产业聚合。一辆车能做成品牌,一个品牌能推动成千上万人的饭碗,这可不是大众CEO们PPT里几页公式那么简单。
未来三年,捷达准备上五款新车,四款是新能源产品。 从技术上来看,这些车要抛弃过去那个经典的EA211发动机,转向一汽-大众自主SOA电子电气架构,CMP平台、ADAS智能系统,总算学会了点“新瓶装新酒”。对那些抱着老捷达念旧的老司机来说,这像是儿子今年春天突然染了粉色头发——时尚是时尚了,可还能敲敲打打不坏吗?
“高性价比智能电动车”,一句话把所有野心包裹在营销词里。实际上,这是一场平民革命——能不能把新能源车的价格打下来,让普通家庭也买得起?能不能别再让自动驾驶只出现在那些手机比车还贵的豪华品牌里?捷达的套路,既是一根救命稻草,也是一个技术赌局:同价位,比谁更能用?
我不怀疑德系技术和中国本地研发团队的结合能做出些新花样来,毕竟西南的辣椒和德国的香肠也能相安无事。如果真能像规划那样,凭成都国际铁路港把车卖到中亚、东欧,捷达可能真的会在一堆吉利、比亚迪里杀出一条血路。可如何让这些新车既卖得动,又不变成“只有老家能喝的啤酒”,这才是更棘手的问题。
就像我常说的,技术升级没那么浪漫,体制创新更像是在白板上画错一步就得重新推倒重来。你今天在政府政策里争取一点点“决策自主权”,明天可能就得卷进供应链涨价的连环套。捷达能在成都盘活百家企业,带动几十亿的产值,听起来美好,实际执行起来,比破案抓嫌疑人还更考验智商和耐心。
黑色幽默点说,老捷达是中国老百姓的“铁饭碗”,现在要变成“大号充电宝”。我见过太多“下线仪式”现场,领导讲话一如既往,媒体拍照仿佛都约好时间。但真正决定谁能笑到最后的,可能不是现场的热闹,而是在接下来的日子,工厂里那台机器人能不能少一点罢工,销量是不是能多一点实打实的订单。
成立新公司,电动化转型,海外扩张,这些都是纸面上的宏伟蓝图。捷达能不能守住“国民神车”的招牌,同时迈向智能电动新时代?做过刑事案件的人都明白,最难的不是发现线索,而是能从众多线索里拼出那条最有价值的证据链。
到最后,我偏好不下定论。捷达的未来也许如同成都的天气——变幻莫测、时阴时晴。但或许更值得问一句,在新能源重塑市场的大潮中,国民品牌的“烟火气”还能剩下多少?你愿意为一个有记忆、有情怀的老品牌,买单它的电动野心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