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

小米汽车这回算是栽了个跟头,接连两次深夜“告罪”,为SU7 Ultra的“圈速门”和碳纤维前舱盖的“名不副实”鞠躬致歉。一面是用户喊着“50万的车,还得考赛道执照?”,一面是拥趸高呼“技术尝鲜,难免踬踣”。这出戏,可比表面上的“减配风波”耐人寻味多了。

说白了,这不就是“画饼充饥”的升级版吗?小米想玩点高阶操作,结果用力过猛。“圈速模式”,听着就肾上腺素飙升,把1548匹的烈马栓到900匹,逼着车主去赛道刷榜,达标解锁。这波操作,直接把身处“赛道荒漠”的车主们整懵了。砸锅卖铁买个车,还得自费考个赛车证?图个啥?

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有驾

站在用户立场,这怨气值拉满。当初掏钱的时候,可没附加“赛道通关”条件啊。现在冷不丁冒出这么一茬,感觉就像吞了枚苍蝇,自己的知情权被“截胡”了。小米的反应倒也迅捷,赶紧叫停推送,又是积分雨又是洗车券,企图息事宁人。但法界人士就说了,你小米这属于擅改契约,有违《消保法》之嫌。

再瞅瞅那碳纤维前舱盖。彼时宣传,标榜“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结果验货时,车主们傻眼了,里面空空如也,压根没导流槽,纯粹是个“花架子”。小米辩解道,主要为了“凹造型”,兼顾散热。这话术是不是似曾相识?跟某些楼盘的“赠送面积”如出一辙,宣传时天花乱坠,到手后才发现华而不实。

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有驾

小米的补救方案是,可以换回铝制舱盖,或者奉上2万积分。但这事,总让人觉得意难平。明明是宣传上的偏差,最后却让消费者来“买单”。区区2万积分,真能抚平车主们内心的“洼地”吗?

更深层次来看,这事儿还折射出智能汽车OTA升级的灰色地带。如今车企都热衷OTA,时不时给你推送个新补丁,美其名曰“优化”。但这种“优化”,有时是锦上添花,有时却是“暗度陈仓”。就像小米这次的“圈速模式”,嘴上说是提升驾驶乐趣,实则限制了部分用户的车辆性能。

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有驾

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派,真的站得住脚吗?车企打着“安全加固”的旗号,随心所欲地调整车辆参数,那用户的权益又该何去何从?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也嗅到了这股“猫腻”,祭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就是要给OTA升级立规矩。

按《通知》要求,车企搞OTA,得向主管机关报备,涉及自动驾驶的,还得先拿“准生证”。更不许借OTA之名,掩盖瑕疵或逃避责任。小米这回从“小范围试水”到“紧急叫停”,勉强算是符合了《通知》的“分级管理”原则。但用户对“锁马力”的质疑,恐怕还得拉出来“过堂”。

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有驾

此外,《通知》还强调“企业有告知义务”。小米在推销碳纤维舱盖时,要是没把“适用范围”掰扯清楚,恐怕就得吃“监管罚单”了。

有人发问,OTA升级算不算单方面修改合同?这的确是个烫手山芋。这事也暴露了新晋车企在软件管理和用户沟通上的短板。车企在追逐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得兼顾合规经营,别一不留神就“翻车”。

小米汽车深夜道歉两次,用户权益何去何从?-有驾

归根结底,智能汽车的演进,不能只顾着“智能”,还得捍卫用户的掌控权。车企理应建立更畅通的用户反馈机制,重大功能变更最好能经由车主“票决”。同时,也要提高技术参数的透明度,别让消费者觉得自己成了厂家操控的“傀儡”。

正如郑州小米体验店里那位看车的李先生所言,企业创新固然可嘉,但不能以牺牲用户利益为前提。字字珠玑。创新是王道,但不能忘了用户才是衣食父母。别等到用户心寒了,再来“亡羊补牢”,恐怕为时已晚。

回过头来看,小米的两次“谢罪”,其实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在智能汽车时代,软件说了算,用户体验才是王道。技术再炫技,也得敬畏用户,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否则,再惊艳的产品,也可能因为一次“手滑”的OTA,或者一次“语焉不详”的宣传,而跌落神坛。而这,才是智能汽车时代,车企们真正要过的“火焰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