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车圈上演了一出“打脸爽剧”。
前不久因智能驾驶事故被顶上热搜的小米SU7,竟在舆论风暴中交出了一份令人意外的成绩单——第16周(4月14日-20日)以7160辆的交付量稳居新势力三甲。
这波“黑红也是红”的操作,让吃瓜群众直呼:“雷布斯果然掌握了流量密码!”
当网友还在为事故视频吵得不可开交时,米粉们早已用真金白银投票。
数据显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就像三胞胎兄弟,交付量齐刷刷卡在2000+区间,只有售价天花板Ultra版略显高冷,周交付量定格在451辆。
有意思的是,官方APP里的交付倒计时堪比追更热播剧——标准版用户要等上近一年的“超长待机”,评论区里既有“坐等提车”的佛系车主,也有急得天天刷物流信息的“急性子”,戏称自己是“当代汽车界望夫石”。
这场“销量打脸”背后藏着几重玄机。
行业观察员@车圈柯南 在直播时分析:“事故热搜看似负面,实则给SU7的智驾功能做了场价值上亿的实测广告。”评论区瞬间炸出神回复:“原来撞的不是车,是友商的玻璃心!”不过也有技术派提醒,事故责任尚未定论,现在开香槟为时尚早。
毕竟在新能源修罗场,用户对安全的敏感度堪比“恋爱脑”,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发“脱粉回踩”的连锁反应。
交付周期过长的槽点,意外掀起了饥饿营销的另类狂欢。
有车友在论坛晒出订单截图自嘲:“等SU7等到孩子都能打酱油了”,结果收获满屏“凡尔赛”点赞——毕竟能抢到订单已然是幸运儿。
不过现实派网友算过一笔账:按当前产能,小米汽车得连续加班到明年情人节才能清空现有订单。
供应链专家@齿轮先生 用了个神比喻:“这就像让新手厨师同时炒十桌满汉全席,锅铲都要抡出火星子了。”
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成了新战场。
小米展台提前曝光的“SU7全家桶”体验区,被网友P图成“大型真香现场”。
可惜万众期待的“二胎神器”YU7确认缺席,车迷们在官微下集体玩梗:“雷总这是要学暴雪憋大招?”、“懂了,SU7 Pro Max Ultra正在路上”。
倒是友商们嗅到机会,理想、零跑展台连夜更新宣传语,被戏称为“趁你病要你命”的车圈版商战。
这场风波暴露出新势力成长的甜蜜烦恼:当订单像双十一秒杀般涌入,产能却像早高峰的地铁挤不上去。
小米用销量证明了自己“热搜体质”的带货能力,但要把流量转化为长久口碑,还得解开供应链死结、智驾安全谜题和用户耐心余额不足的三重关卡。
正如某投资人说的:“现在的小米汽车就像踩着平衡车走钢丝,稍有不稳就是热搜预定,但要是走成了——那就是车圈顶流的诞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