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走到今天,可以说是一场耐力赛。从2005年吉利第一次凑热闹参展法兰克福车展,被西装笔挺的老外“围观”,到如今一百一十六家中国车企和供应商齐聚慕尼黑,在汽车鼻祖家门口指点江山,二十年转身,不光是数目的变化,更是底气的变化,是心气的变化。很多人会问,中国车企怎么突然就牛了?欧洲人会不会买中国车?中国跟BBA、大众、丰田这些百年大厂怎么比?中国车企在欧洲是不是昙花一现?这些问题好像都挺大,但其实答案藏在了这二十年的时间缝隙里。
先说说最早的时候,谁还能记得当年吉利参展,坐地铁去的,参展车直接用海运大箱子拉过去,去到场地国外同行“眼神复杂”,一边看一边摇头。但当时中国品牌,咱说句良心话,真的就是去开开眼、学习经验的,心里那个自卑——就怕人家问起什么高端技术、专利、核心零部件,咱一下说不上来。有不少人回忆,那时候“参展比参赛更重要”,露露脸力争不被完全无视,比什么都难。
我常常想:当你觉得跟别人差得很远,到底还要不要比?当你被轻视、被嘲笑,到底还敢不敢再上台?谁都知道中国汽车曾经丢过脸,但咱挺住没撤;谁都想过“别在国际场合出糗”,错了又怎么了,咽下委屈,下次再拼。这种彪悍的“耐糗”劲儿,比什么技术都重要。如果说二十年前这种耐糗是支撑我们走出去的勇气,那今天中国车企的自信,已经从“去凑热闹、拉关系”,变成了“压抑不住要展示硬实力”。
转折点在哪?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切换。油车时代,人家积累的技术壁垒高得可怕,随便一个零部件都是几十年的积淀。但新能源出来,电池、智能化、车联网这些新赛道,无人是“百年老前辈”,大家都是刚入行的年轻人。这时候拼的什么?拼制造基础、拼研发投入、拼市场抓机会的狠劲。中国人善于抓风口,这谁都知道,但谁也没想到,这波风口在新能源汽车上扑腾得这么猛烈。
比如这次慕尼黑车展上,中国展台的热闹远胜欧洲本地。电驱、智能座舱、AI自动驾驶、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咱中国企业你方唱罢我登场,谁能想到以前嘲笑我们的德国人,现在一边拍照学习,一边私下派人来约谈合作。二十年里,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换得太快,时间不长,但变化着实是大。
有人会问,难道欧洲车企坐以待毙?当然不是。宝马的iX3、奔驰纯电GLC、奥迪C都在奋起直追,但你会发现他们变保守了。过去人家一出就是全球爆款,现在只敢先小批量试水。为什么?欧洲本土一方面要顾及老用户利益,一方面也要和中国品牌错位竞争。而中国车企轻装上阵,敢想敢做,比如小鹏亮飞行汽车、零跑搞B10大单,广汽一口气展五款新能源新品。这就是“破圈”的气魄。
更值得一提的,是供应链大军也一齐出海。以往只看主机厂,总觉得中国企业上不得台面。可现在看电池,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谁没去?再看自动驾驶,“Momenta”、“卓驭”等一堆新名字,让欧洲人直呼“原来你们不只是造车,还会搞底层技术”。别小看一项拿手好戏,供应链搞定了,主机厂就有更多竞争力。其实某种意义上,中国新能源出海,不是简简单单“卖车”,更像是把“中国式配套能力”一股脑砸到欧洲,让整个行业重新洗牌。
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车展变了,慕尼黑变成未来出行的试验场,中国品牌从“跟随者”变成“开拓者”。小鹏何小鹏说,两年前在车展只能“门外徘徊”,今天已经有信心拿到高定价大订单。人家德国市场,开始一个月一百辆都难,现在小赏几百辆,目标下一个月一千辆,这啥思维?说白了,就是敢为天下先。
但光有技术和胆子够么?远远不够。你愿意买中国车,让家里人坐中国车吗?老实说,感情这道坎最难过。欧洲人对中国车同样有疑虑,“能不能开”,“是不是抄袭”,“政策上会不会受限”,“维修、售后跟不跟得上”,这些质疑是实的,小鹏、比亚迪都遇到过,“一个月百辆车都得拼命做”只是刚刚开头。更复杂的是,欧盟监管非常严,要过无数认证、适应本地软件系统、重新开发一些功能,随便一个小改动,就是好几个月甚至一年。这里没有奇迹,只有耐心和长期主义。
回到最头疼的问题,中国车能不能在欧洲成为主角?我说,这要看中国企业能跑多远。现在有几个机会点:第一,新能源的窗口期,还没被完全瓜分;第二,中国供应链优势让我们在智能化、电池成本上“甩开欧洲一条街”;第三,中国人习惯卷,欧洲本地企业反应慢。缺点也明显:品牌认知度低、本地市场融入难度大、政策不确定性高。谁把最后三关攻克,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出海冠军。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比亚迪能在德国拿下SIXT六年十万辆大单,就是“卷”出来的——别人做不到的本地化、售后、交付保障、效率,比亚迪都做到了。而零跑、广汽能快速拓展到几十个国家,也不是偶然,是背后投入了资源和决心。什么叫“真实落地”?就是不光卖车,还要培训员工、搭建服务点、改软件、调适驾驶习惯,处处比细心。朱江明都说了,不做“贸易型”出口,要做真正的品牌输出。这比出口一波热闹以后就撤退,显然更考验耐性和实力。
另外,有人说中国品牌和欧洲品牌一定水火不容。我倒觉得未必——合作其实已经悄悄开始了。你看大众和小鹏的合作,比过去都更深入;零跑借斯特兰蒂斯布局全球;Momenta成了多家欧洲整车厂的合作伙伴,跨界的不只有产品,还有产业链。未来市场是开放的,纯粹竞争未必是唯一道路,能卷还得会和。
最后还想问一句:中国车出海是暂时的红利还是大势所趋?我倾向后者。只要中国企业能保持“长期主义”,耐心打磨产品,坚持踏实搞服务,不浮躁、不开倒车,不只是欧洲,全世界都会有中国品牌的位置。再牛的欧洲市场、再挑剔的欧洲用户,终究会用一次又一次选择,给中国企业机会。
这二十年已经过去了,未来还会更快,窗口期转瞬即逝。中国车企能不能在历史转身中站稳脚跟,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钻劲、敢劲和韧劲。斯人已至,江湖已新。谁还敢再轻视中国汽车?这车展不是终点,只是新的开始。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