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

“那是什么车?”

“那是公交车!”

“怎么那么小?”

“那是公交车的小时候……”

“说真的,别扯淡。”

……

公交车给人的印象总是城市道路中的“巨无霸。”在禁止货车进入城市区域后,城市道路中最大且最常见的车型就是公交车,其车身长度普遍超过十米,是真正的“大巴。”可是近期却出现了许多“小巴,”这些公交车的尺寸很小,看起来以柯斯达的中巴或者依维柯的轻客还要小,就像是“公交车的小时候”一样。

然而这些车就是公交车,而且是普通的、可正常使用的公交车。

这些公交车甚至不是用于全新的或特殊的线路,也不是用于运力的补充,其用途只是用于取代原先的公交车。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公交车的运力需求难免越来越小,公交车的小型化是必然趋势。

从“大车”变“小车”是进步还是退步?

有人认为这是退步但笔者认为这是进步,在没有其他选型的前提下,公交车出行是大部分人出行的主要方式;反之,多出更多体验良好的选项,那么也就没有必要为了乘坐公交车而进行模式化的进行时间规划了。

现在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多种多样,其包括但不仅限于:

共享自行车

共享电动车

共享汽车

网约车

等。

不论是公交、地铁还是城际铁路,这些出行方式都是定点定线的;想要乘车就得按照时间和线路进行规划,乘坐此类公共交通是人迁就于车。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反之,共享类出行方式则是车服务于人;人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出行工具,并且基本是想去哪就去哪,想从哪条路线走就从哪条路线走,不用被约束也不用等待。

相较于公交车而言,这些出行方式的自由度更高,或者说“容错率”也更高。

使用体验自然会更好。

重点是使用成本与公交车相比的悬殊也并不大。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公交车应当面向乡镇市场。

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出行方式非常丰富,人们对于公交车的依赖度必然降低;可是在城郊、乡镇和农村区域却截然相反,新公共出行方式往往不会覆盖到这些区域,其中的原因有许多种,这里不好一一讲解,只能说该区域需要依靠公共交通出行的人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共享。

可是农村汽车保有量是不高的,于是出行方式则非常有限。

目前的主要出行方式是电动车,包括争议很大的“老头乐。”

而这些区域的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人之所以选择存在争议的“老头乐,”究其原因正是选无可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同时也是各地方和公交公司的机遇之一。

比如,贴合经济发展趋势开发高性价比特色农村旅游经济,这里的重点是“性价比”而非以“生态”等噱头搞隐性高消费;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阶段里,这都是一个重要的地方经济发展方向。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只是想要人们愿意去相关区域游玩、消费、餐饮,或短暂的生活,配套基础设施是一定要足够全面的。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交通的便利性。

想一个实际的问题:

如果几位好友都想去某一座山里的特色餐馆吃饭喝酒,怎么去?

开车去就得有一个人不能喝酒。不开车就没法去,因为有些位置根本不通公交车;或者公交车的班线太少,一天只有一到两趟,时间规划也不符合餐饮时间。

结果只能是不去。

反之,如果相应的班线足够多,人们也总会乐意坐公交车去跑一趟;当然也会有公交公司认为这样的班线在初期难免会亏损,代价要如何承担?可是公交公司不亏损的是少数,多数公交公司是需要依靠地方补贴来维持经营的;那么如果公交公司可以成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驱动力,与地方实现共赢,未来又何尝不可期呢?重点是一旦丰富了乡镇农村区域的班线,能实现的是同步拉动农村消费,并解决“老头乐”等一系列存在争议的问题。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总结:

人们对公交车的需求只会越来越低,公交车也只能持续降低运力,车辆越来越小是必然的变化;但这样的变化也说明公交公司和地方更加务实;下一阶段则可以考虑利用“迷你公交车”打造“个性公交车”和个性化线路。

同时笔者还有一个相对大胆的想法:或可考虑公交车的“网约化。”

也就是让“迷你公交车”的短时租赁像网约车一样便利,通过线上技术逐步开放给学校、工厂、景区,乃至于农村乡镇区域甚至个人。

公交车的经营思维不应该固化。

迷你公交车现身于各个城市街头,为何公交车越来越小且越来越少?-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