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麦金句刷屏,小米汽车背后的产业逻辑与职业新机遇
深夜直播间,张雪峰的声音略带疲惫却字字铿锵:“干新能源汽车这行,光靠企业单打独斗可不行!”屏幕另一端,一位北京家长正为孩子报考车辆工程专业焦虑不已——分数够不上顶尖院校,又纠结是否该留在北京发展。张雪峰一针见血:“别只盯着整车厂,产业链上的‘隐形冠军’才是蓝海!”
---
小米汽车的“北京基因”:政企协同的标杆案例
雷军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首句便致谢北京市政府:“没有市政府的支持,这事干不成。”张雪峰在连麦中反复提及这一细节:“新能源汽车赛道早已拥挤不堪,但小米能快速突围,背后是政策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捆绑。”他进一步分析,北京虽非传统汽车产业重镇,却在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上拥有独特优势。2025年5月小米SU7交付量超28,000台,印证了“政企合力”模式的高效——地方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企业专注产品与市场,形成双赢。
产业链真相:北京缺的不是实力,而是精准定位
针对家长“北京产业链不全”的担忧,张雪峰直言:“全国没有一座城市拥有‘全产业链’,但北京的科技基因恰恰是新能源汽车最需要的。”他以小米为例:北京集聚了AI算法、智能硬件、软件开发的顶尖资源,这正是智能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他建议学子拓宽视野:“整车厂门槛高,但一级供应商(如福耀玻璃这类细分领域龙头)才是就业富矿。它们技术壁垒高、需求稳定,且对院校背景要求更灵活。”
央国企VS民企:赛道选择决定发展空间
“想进央国企?务必选‘LD型’(垄断资源型)!”张雪峰提醒,充分竞争领域(如新能源汽车)中,民企机制灵活、转型迅速,而市场型央国企受制于决策流程,容易错失风口。他以行业现状佐证:“目前新能源头部车企全是民企,它们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是以小时计,而非季度。”但他也强调,LD型央国企在基础设施、能源等稳定领域仍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职业新思路:做“汽车的朋友”,而非盲目追风口
面对学生“热爱燃油车却被迫转型新能源”的困惑,张雪峰给出金句:“个人喜好敌不过趋势,但趋势中永远有你的位置!”他提出三层布局:
1. 核心布局:
1. 核心层:电池、电控、智能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
2. 支撑层: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芯片等供应链核心环节;
3. 服务层:充电网络、车联网运维等后市场服务。
“哪怕不做整车,在福耀这样的供应链巨头里专攻一块玻璃,也能成为行业顶梁柱。”
顺势而为:技术壁垒终将被突破
针对“北方冬季电池续航缩水”等技术痛点,张雪峰态度乐观:“所有技术壁垒峰态度乐观:“所有技术壁垒都是纸老虎!”他列举数据:2025年头部车企电池低温损耗率已较三年前降低40%,固态电池量产进程加速。“就像十年前没人相信手机能取代钱包,今天谁还质疑电动车的未来?”
---
尾声
直播结束前,张雪峰向屏幕深深鞠躬:“不管未来如何,我始终相信——顺势而为,才是对时代最大的尊重。”这句话或许正是小米汽车与行业新人的共同答案: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不会停歇。而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跳出传统框架,在产业链的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