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国内市场唯有奇瑞能活,比亚迪徒劳

各位车友,最近吉利和雷诺正式签署合资协议的消息刷屏了——新公司雷诺持股73.57%,吉利两家子公司合计占27.01%,CEO由雷诺推荐人选出任。这哪是“合作”?分明是吉利把巴西市场入口的钥匙,交到了雷诺手上。 有人说这是战略布局,是全球化,可我看着这份股权结构,心里直打鼓:如果没有国内市场这层“保护罩”,咱们的自主品牌,真能挺直腰杆走出去吗? 比亚迪听着销量神话,奇瑞常年海外挣扎,吉利靠沃尔沃翻身……但这一次,我们得问一句:谁才是那个脱了“外衣”还能活的真汉子?

吉利的“出海”账本:不是不想拼,是拼不动?

先说数据。2023年,吉利海外销量27.4万台,听着不少,但对比一下——全年总销量超200万台,海外占比刚过13%。更关键的是,这些车主要卖往哪儿?东南亚、中东,都是对品牌门槛相对宽松的市场。而真正的“硬骨头”——欧洲、北美、拉美核心市场,吉利的声音微乎其微。

这次和雷诺合资,目标明确:巴西。作为拉美最大汽车市场,巴西可不是谁都能进的。法规严、消费者挑剔、本地化要求高。吉利选择“让权式合作”,雷诺控股+主导管理,说白了就是借雷诺的渠道、品牌认知和本地经验“搭船出海”。这操作,像不像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只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自己。

但区别在哪?收购沃尔沃,吉利是“买方”,掌握主动权;这次合资,吉利是“入伙的”,话语权稀薄。首席执行官由雷诺推荐,董事会大概率也是雷诺说了算。 这意味着,产品定义、市场策略、甚至技术路线,都可能围着雷诺转。吉利的品牌,在合资公司里,会不会沦为“配角”?

我试驾过几款吉利出口版车型,比如Coolray(国内叫缤越),底盘调校偏硬,是为了适应东南亚坑洼路面;内饰用料比国内版略简,成本控制明显。这说明什么?吉利的全球化,并非“原汁原味输出”,而是“因地制宜妥协”。 这种模式,在低门槛市场能活,但在巴西这种成熟市场,消费者可不买账。他们要的是和丰田、大众同级别的品质和体验,不是“便宜的中国车”。

奇瑞:被低估的“海外孤勇者”

说到海外市场,绕不开奇瑞。很多人笑它“国内卖不动,靠海外续命”,但你们知道吗?奇瑞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3年出口超93万台,占总销量近一半。它的主战场在哪?俄罗斯、南美、中东、非洲——全是硬仗。

我在巴西朋友那儿开过一台奇瑞Tiggo 7 Pro,说实话,第一印象不差。外观设计有辨识度,内饰虽然塑料感强点,但功能齐全,车机反应也快。最让我惊讶的是它的动力匹配——1.5T+CVT,调校偏平顺,油门响应不激进,但足够日常。这种“佛系”调校,恰恰符合拉美用户对耐用、省油的需求。

失去国内市场唯有奇瑞能活,比亚迪徒劳-有驾

更重要的是,奇瑞在海外不是“卖完就走”。它在巴西有KD工厂,在俄罗斯有整车生产基地,在阿尔及利亚建了工业园。这意味着本地化生产、本地化团队、本地化服务网络。 而不是像某些品牌,靠“散件出口、当地组装”糊弄人。

所以我说,如果没有国内市场保护,真正能活下来的,可能只有奇瑞。 它没有吉利的资本,没有长城的营销,没有比亚迪的技术光环,但它有“死磕海外”的决心和执行力。它不是靠“情怀”出海,而是靠“性价比+本地化”一条路走到黑。

比亚迪:技术王者,出海却“水土不服”?

再看比亚迪。三电技术全球领先,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哪一项拿出来都让对手头疼。2023年出口超24万台,增速惊人。但在海外,它的处境其实很尴尬。

我在欧洲试驾过Atto 3(国内元PLUS),设计很“中国风”,滚轴空调出风口、健身腰椎按摩椅,看着新鲜,但欧洲用户一脸懵:“这车机怎么老卡?”“续航打折太狠了,冬天直接缩水30%。” 比亚迪的智能化,强在硬件堆料,弱在软件体验和本地化适配。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的高端化在海外举步维艰。它在欧洲卖30万人民币以上的车,消费者第一反应是:“这车在国内卖15万?” 品牌形象的“降维打击”,让它很难突破价格天花板。而在巴西,比亚迪想靠电动车打开局面,但充电基建落后、电价波动大,纯电模式并不吃香。

所以我说,“没有了国内市场,比亚迪也白废”,不是说它技术不行,而是它的成功太依赖国内政策红利和消费惯性。一旦出海,面对成熟市场,它的“技术优势”会被品牌短板、服务短板、本地化短板层层抵消。

吉利的“双面人生”:靠收购,也靠妥协

吉利确实吃过“收购”的甜头。沃尔沃救了它的品牌,路特斯补了性能短板,宝腾盘活了东南亚市场。但这次和雷诺的合作,更像是“战略妥协”。

失去国内市场唯有奇瑞能活,比亚迪徒劳-有驾

为什么雷诺要控股?因为它要确保合资公司服务于它的全球战略,而不是吉利的“海外跳板”。 巴西市场,雷诺有现成的工厂、经销商、客户数据库。吉利要借,就得交“门票”。这门票,就是股权和管理权。

从设计角度看,未来合资公司推出的车型,大概率会基于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CMF平台打造,动力系统也会优先采用雷诺的燃油机或混动方案。吉利的CMA架构、雷神混动,可能沦为“备选项”。这意味着,吉利的技术输出能力,在这次合作中被严重削弱。

我理解吉利的难处。全球化不是喊口号,砸钱就能成。但用控制权换入场券,长远看是饮鸩止渴。一旦合资公司做大,吉利的品牌反而可能被边缘化,变成“代工厂”或“小股东”。

未来之路:自主品牌,靠什么出海?

回到最初的问题:没有了国内市场保护,谁能活?

奇瑞,靠的是“长期主义”和“本地化深耕”,它是“生存型”出海。

比亚迪,靠的是“技术降维打击”,但面临品牌天花板,它是“进攻型”出海。

吉利,靠的是“资本运作”和“资源整合”,但这次合作暴露了它的“软肋”——缺乏独立出海的底气,它是“依附型”出海。

未来,真正的全球化品牌,必须具备三个能力:技术硬实力、品牌软实力、本地化运营力。光有其一,难成大器。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中国品牌不再靠“低价”“补贴”“政策”出海,而是像丰田、大众一样,靠产品力、服务力、品牌力赢得全球用户,那才算真正站起来了。

失去国内市场唯有奇瑞能活,比亚迪徒劳-有驾

问答时间

老铁问:那你说,吉利这步棋到底对不对?

我答:短期看,是对的。能快速进入巴西市场,分享雷诺的渠道红利。但长期看,风险很大。如果合资公司做成了,品牌却是雷诺的;做不成,吉利又赔了钱。 这种“让权合作”,不是长久之计。

老铁问:那咱们普通消费者,怎么看这些“出海”新闻?

我答:别光听PPT,要看行动。一个品牌是不是真全球化,看它在海外有没有本地工厂、本地团队、本地售后网络。 如果全是“中国出口+当地代理”,那多半是“卖车”,不是“扎根”。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出海,是大势所趋。但出海不是“卖货”,而是“建城”。奇瑞在建城,比亚迪在攻城,吉利这次,更像是“租了个摊位”。

下次你看到“某某车企宣布进军XX市场”的新闻,别急着欢呼。先问一句:你是去当老板,还是去打工?

失去国内市场唯有奇瑞能活,比亚迪徒劳-有驾

大家觉得,未来十年,哪个中国品牌最有可能成为“全球主流”?评论区聊聊。我是车评人老张,下期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