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驾 OTA 升级: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普惠边界

一、全民智驾的里程碑:史上最大规模 OTA 背后的技术跃迁

2025 年 7 月,比亚迪宣布启动 “天神之眼” 智能驾驶系统史上最大规模 OTA 升级,覆盖王朝、海洋两大系列共 30 款车型,涉及泊车、行车、安全三大板块十余项核心功能迭代。这不仅是比亚迪 “全民智驾” 战略的阶段性成果,更标志着中国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从技术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转变。

此次升级的核心是三速泊车、偏置泊车、窄车位自动收后视镜等突破性功能。以窄车位泊车为例,系统通过 360° 环视摄像头与超声波雷达的融合感知,可精准识别两侧仅 30 厘米的狭窄空间,自动触发后视镜折叠功能,将车宽从 1.9 米缩减至 1.7 米,配合毫米级轨迹规划算法,实现 “一把入位”。这种技术突破直接解决了老旧小区、商场机械车位等场景的泊车痛点,用户实测显示成功率超过 9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L4 级泊车安全兜底政策。比亚迪成为全球首个承诺对智能泊车事故负全责的车企,用户无需走保险流程即可获得全额赔付,这一举措彻底打破了行业长期存在的 “宣传脱手、事故追责” 的责任怪圈。其背后依托的是中国最大的智能驾驶云数据库 —— 每天处理超千万公里实路数据,覆盖雪雾沙尘等极端场景,支撑算法实现日均 37 次迭代。

比亚迪智驾 OTA 升级: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普惠边界-有驾

二、技术架构的代际跨越:天神之眼 ABC 平台的分层破局

比亚迪智驾系统的技术跃迁,源于其独特的天神之眼 ABC 三级架构

天神之眼 C(纯视觉方案):搭载地平线 J6M 芯片与三目摄像头,实现高快领航、全场景泊车等 30 余项功能,下探至 10 万元级车型。新增的 “通行效率优先” 功能,可在高速领航时动态调整车速,避免因断崖式限速导致的频繁加减速,通行效率提升 23%。

天神之眼 B(激光雷达方案):配备英伟达 Orin X 芯片与 1 颗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领航、三车道掉头等高阶功能。其 AEB 系统在暗光环境下可实现 120km/h 两段式舒适刹停,夜间对两轮车的识别精度提升 3 倍,施工场景下对水马锥桶组合的刹停速度达 90km/h。

天神之眼 A(多激光雷达方案):应用于仰望 U8 等高端车型,采用双 Orin X 芯片与 3 颗激光雷达,实现无图导航、四方泊车等 L4 级功能。其端到端大模型已通过 137 万次窄车位泊入测试,剐蹭率降至 0.02%。

这种分层架构的精妙之处,在于通过硬件预埋 + 软件订阅模式实现技术普惠。例如,搭载天神之眼 B 的汉 L 智驾版,用户可通过付费解锁城市领航功能,而硬件成本已分摊至整车售价中,相比特斯拉 FSD 的订阅模式更具性价比。

比亚迪智驾 OTA 升级: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普惠边界-有驾

三、用户体验的颠覆性重构:从功能堆砌到场景定义

在智能泊车场景,比亚迪通过三速泊车(2-5km/h)、车头泊入 / 车尾泊出、偏置泊车三大创新,彻底改变了传统泊车逻辑。以偏置泊车为例,系统可根据邻车压线、消防栓位置等实际情况,智能调整泊车位置,预留至少 40 厘米开门空间,解决了 85% 的 “开门难” 问题。汉 L 车主实测显示,在非标准车位(如斜列式车位、无画线空间)的泊入成功率超过 95%,远超人类驾驶员的平均水平。

行车辅助方面,危险加塞提醒功能成为高速场景的 “安全守门员”。当邻车近距离变道时,系统会自动触发闪远光灯 + 鸣笛警示,配合 AEB 紧急制动,将碰撞风险降低 67%。城市领航模式新增的三车道掉头窄路多把掉头功能,可在双向三车道完成 U 型掉头,在宽度不足 5 米的狭窄道路实现 K 型三把掉头,彻底解决了大型 MPV(如夏)的掉头难题。

比亚迪智驾 OTA 升级: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安全与普惠边界-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四、行业范式的重构:从技术竞赛到安全普惠

比亚迪的此次升级,正在改写智能驾驶的行业规则:

安全标准的重新定义
传统车企的智驾系统普遍存在 “功能激进、责任模糊” 的问题,而比亚迪通过L4 级泊车全责兜底AEB 多场景刹停能力提升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强制接入等举措,构建了覆盖 “感知 - 决策 - 执行” 全链路的安全冗余体系。其 AEB 系统在暗光环境下的 120km/h 两段式刹停,不仅通过 C-NCAP 五星认证,更通过了德国 TÜV 南德的严苛测试。

技术普惠的破局之道
比亚迪将激光雷达、Orin 芯片等高端配置下放至 20 万元级车型,通过规模化生产将智驾系统成本降低 40%。以海豹智驾版为例,其搭载的天神之眼 B 系统硬件成本不足 5000 元,而实现的功能已接近特斯拉 FSD 的 90%。这种 “硬件平权” 策略,使得智能驾驶从奢侈品变为大众化配置。

数据闭环的生态构建
依托超 100 万辆智驾车型的用户基数,比亚迪每天收集超 10PB 的实路数据,通过车云协同训练平台实现算法的 “数据采集 - 模型训练 - OTA 推送” 72 小时闭环迭代。这种 “用户即测试员” 的模式,使系统每月新增可识别场景超 200 种,迭代速度是传统车企的 3 倍。

五、挑战与未来:从泊车革命到全场景智能

尽管此次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比亚迪仍需应对三大挑战:

复杂城市场景的突破
目前天神之眼 B 的城市领航功能仍依赖高精地图,在无图区域的表现尚不稳定。比亚迪计划 2025 年底推出无图方案,通过 BEV+Transformer 架构实现城市道路的自主导航,这需要突破动态障碍物预测、交通信号识别等核心算法。

用户教育与合规风险
工信部 4 月新规明确要求车企禁用 “自动驾驶” 等误导性宣传,比亚迪需在功能命名(如将 “代客泊车” 改为 “记忆泊车”)、用户告知(强制观看安全培训视频)等方面加强合规管理。

国际市场的差异化适配
海外市场对数据隐私、功能本地化(如欧洲的行人优先规则)有更高要求。比亚迪计划在 2026 年推出全球统一智驾平台,支持多语言、多法规适配,同时建立海外数据中心以满足 GDPR 等合规要求。

结语:智能驾驶的中国答案

比亚迪此次 OTA 升级,不仅是一次功能迭代,更是一场关于智能驾驶本质的重新思考 ——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炫技,而在于让更多人安全、便捷地享受出行自由。当其他车企还在纠结激光雷达数量、算力芯片等级时,比亚迪已通过 “安全兜底 + 全民普惠” 的组合拳,为行业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这场革命的终点,或许就是王传福在发布会上描绘的愿景:“未来,智能驾驶将像 ABS 一样成为每辆车的标配,让科技真正服务于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