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

兴高采烈买了台电动车,结果第一天体验就成了折磨。

我家那位朋友(我这不是在帮他抱怨,纯属亲身经历的故事啊)几天前也刚知道车到手。说明书上写着,慢冲能延长电池寿命。店里的人也说:用慢冲保护电池,车用寿命长。当时我就觉得:还算合理吧。买车时还特意问了销售:家门口能不能搞个慢充桩?答案是:这得看物业,小区里倒是有几个充电区域,但绝大多数都是快充,慢充很少。听到这里,我心里就窃喜:慢充我家门口搞个充电桩应该能省事。可是现实总是给你惊喜。

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有驾

刚开始冲电没在意。第一次用快充充,收费0.5元一度。一小时后,心情还不错。谁知道,第二次去充电,却发现理想的慢充空空如也。问了物业,才知道:小区里除了两个专门快充区,其他的慢充区域,离家至少4—5公里,还得额外付停车费。这一块我还真没细想过。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似乎多数慢充点还是要预约,排队。而且,6个小时充满一半电,实在不方便。你说,这个电池技术(反正我也算外行)是不是就是为了折腾用户。用的快充,虽然快,但电池寿命不一定长。而用慢冲,保护了电池,延长了使用寿命,但你得等待,等到天荒地老。

中间跑了几个小插曲,比如朋友说:我试过在高速服务区充电,价格居然比市区还贵。我就觉得:这算个什么情况?高速充电用到1.8元一度,倒是把我震惊了。比门店快充还贵一倍多!这是不是因为人家抢着用?还是充电设备溢价?我估计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高速服务区充电的需求爆发得快,设备升级成本也高。

你知道,城市里那些大型快充站,基本都在停车场或宾馆前。问题是,早晚高峰时段,排队很常见。光等候时间,可能就比充电时间还长。想象一下:你车停在那里,等着充电,旁边一辆车里的司机正无聊发呆,时不时抬头看屏幕。浪费的不光是时间,还有焦虑。

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有驾

慢充和快充的战火,让我觉得:哪种才是真实的体验?这个问题挺复杂。像我没细想,快充方便(除非万人排队),但对电池寿命影响大。慢充虽然省事,但真是等得君心乱。貌似这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普通家庭的折衷之选——在深夜或凌晨充电,既节省钱,又不太影响生活节奏。

说到价格,我还发现一件事:充电价格差异蛮大。没细想过,平均每度在0.5元到1元之间浮动。而高速边充边叫价1.8元,几乎是普通的3倍。这个差异让我疑惑:这是在标价的问题,还是供需关系在作怪?毕竟,晚上12点到早上10点,的确便宜一些,价格封顶也就0.47到0.52元之间。

这也让我想起:在我朋友的家庭,平时开车出行,充电惯不一样。有的在家门口用快充,有的在高速上充,甚至有人堵车在等待充电。发生这种堵车等充,犹如等待火车,不过是充电版的。

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有驾

我一直在想:到底这个行业,该怎么走?快充能满足长途出行的需求,慢充则更像基础设施,可惜很多小区、停车场都没配备慢充桩。加上充电桩的建设成本昂贵,就像修一条高速公路,修完好看,使用感受却因地制宜。

去年我还曾和一个修理工聊天:你们修电池,觉得多长时间换一次?他说:3到5年吧,实际用寿命差不多,也看你怎么充电。我心里暗笑:电池用得好,寿命长,反正用快充,寿命可能会短点。问题是,谁会在意?都想赶快用,谁还在意啥保护措施。这真是电动车使用悖论:短期不影响,但长远看,成本会不会变高?

这段时间,我还留意过用户体验。我有个朋友车子就出现过充电器故障,还得去厂修。更别说,充电桩的维护问题。有次我看到物业姐姐跟我说:最近顶多忙点,充电桩多了点,维修都得排队。

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有驾

这让人想起,技术其实很复杂。充电设备不断在升级,但没人教你怎么用。有人说:用快充省事,但要考虑电池的健康。有人又说:慢充久点,电池更耐用。但终究,普通用户还是得看方便。(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一种全自动慢充,就是你停好车,提醒你:需要充电了,自动安排冲满,还提醒你:可以走了。那样多方便啊。这个智能充电背后,背后还隐藏着数据隐私、安全隐患云云。

最后我想问:大家觉得,充电基础设施的断层会成为未来的桎梏吗?是不是还要等多久,才能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想充就充的便捷呢?

多一个疑问:你会不会为了省点钱,深夜扎堆充电,然后睡得迷迷糊糊?其实我有点嫌麻烦,但也知道:电动车的热潮才刚开始。

兴趣高涨购买一台电动汽车,却发现周边冲电难题多多,慢冲设施缺失价格高昂,用户体验堪忧成为困扰-有驾

——这事还没完,未来充电问题,还会不会变得更复杂,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