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这波操作,用咱大伙儿熟悉的俗语来说,差不多就是草船借箭,不过船比诸葛亮那会儿大多了,还置办了个欧洲旗舰店。你说,做生意做到海外,大部分人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出口点货”这个思路。但现在这些国产车企,玩的层次都不一样了。小鹏直接跑到奥地利,拉着国际代工大厂麦格纳,合作造车。这不,先G6、G9批量下线,以后是不是全家桶都得上还说不准。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非得本土化生产,跟自家工厂整出来的车还分这么细?其实道理很简单,你要是中国制造,整车直接往欧洲拉,可劲儿交关税不说,还有个“反补贴调查”等着你。欧盟这税收力度,真不是抠门的。你出口一辆,除了啥10%的关税之外,还得上20%左右的反补贴税。这加一起,往车上一摊,价格基本就让你失掉了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可你要是把生产搬过来,就地解决,甚至用SKD散件组装模式,交税门槛一降,立马对欧洲消费者来说,价格有吸引力了。
一边在政策上绕过绊脚石,另一边还能让欧洲人觉得,这车真是为他们量身定制的。其实小鹏做的,不光是交货,更像是一场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攻势。这背后除了车,还有研发团队、销售团队都全盘下移,直接接地气,这不是嘴上说“在欧洲、为欧洲”,是动真格的。
不过这时候咱们还真得问一句,国产车企为啥盯着欧洲不放?图啥?是赚欧元容易,还是欧洲市场特别有爱?细琢磨啊,这背后有几点不得不说。第一,欧洲一直标榜自己汽车工业的发源地,全国都信德国车、法国车、意大利的。你要是能进得了这个圈子,哪怕是在欧洲打出点名声了,那影响力能反哺全球。就跟你在高手如云的地方打成个样,“老子连欧洲都能卖得起价,全球其他地方那不分分钟横着走”。这种品牌背书,比国内一篇无数吹捧有用多了。说不定哪天倒过来,反而让欧洲人民觉得咱中国车才是“国际范儿”。
第二,就是电动车这场仗,欧洲已经被政策卡死了。传统油车出口是没戏了,自动挡、排放标准、碳达标,谁混不下去谁淘汰。中国电动车这些年在技术、成本、可靠性上都上了新台阶。与其说卷国内市场给自己找难受,还不如把国内的一套车间流水线、平台模组直接搬欧洲用,省心还省钱。你看这局面,谁到欧洲快、谁先站住脚,谁就大概率能成为那拨“新秩序制定者”。现在比亚迪、小鹏、广汽、奇瑞这些都马不停蹄的在欧洲建厂布局,你不卷大家也不会等你慢慢想明白。
再说说麦格纳,别只盯着中国车企“借船出海”,麦格纳其实自己也挺着急。这个奥地利工厂曾经风光无限,为宝马丰田当爹当妈地供车,可眼下新能源、自动驾驶一上来,老客户订单断崖式下滑,工厂都快成烂摊子了。中国车企来找,不仅缓解自己的压力,还带来大量新项目——双方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说回来,这一波中国车企在欧洲,真是“五家争鸣”。比亚迪不仅要建匈牙利工厂,还打算在全欧洲开上千家销售门店。这手布局,说好听点叫“精耕细作”,说直白点,就是“圈地运动”。谁能率先把用户、网络、品牌做起来,谁才是真正的老大。长安、广汽这些也不是等闲之辈,直接奔着“欧洲全覆盖”去的。再看零跑,走的是另外一条“合作共赢”路线——你有工厂,我有车型,组装完了咱就是欧洲造。
那你要说了,这么多家公司蜂拥进来,会不会互相掐?其实大家各有心思。一方面得跟本地老牌车企博弈:我占你的市场份额,你就得调整策略。另一方面,别忘国际贸易这事是有天花板的,单纯靠出口迟早被政策搅黄,只有扎根本土、把产业、研发都迁过来了,才能玩儿的长远。
说到底,这场中国车企的出海,其实比拼的不只是产品。谁家能用好本地资源、摸清当地消费者心理、建立起新的价值链,那才叫本事。欧洲人也不是傻子,光便宜还不行,你得解决日常服务、保养、技术升级、品牌形象,甚至文化适应这些事。你想,德国人、法国人凭啥买你的车?没准儿人家第一反应是“你中国的技术靠不靠谱?”咱得真金白银地“实车实地”证明自己。
小鹏这回草船借箭,不单单是薅一个麦格纳的产能闲置羊毛,而是真把它当成了进击全球市场的桥头堡。但大家别光盯着现在风光无限,做生意哪有一路坦途。欧洲这摊水深着呢,法规、标准、舆论、竞争对手,你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英雄梦碎莱茵河”。不过,跟所有大潮一样,现在早已变成“冲进去才有可能,更久以后才有资格做大头”。如果只在国内卷死卷活,出不去了,那是真没有未来。
最终绕回来一句话:这轮出海,不止是小鹏,其实全体中国车企都在打一场全球棋。有人选择合资、有人选择自建、有人主攻渠道、有人细耕研发,招数各异,但目标只有一个——让世界认中国车的好,让中国制造成为全球标准。这也是大势所趋。你看当年日韩崛起,哪个不是经历本地化、大建工厂、渠道遍布,然后在全球打下一片江山?轮到我们了,咱就得下场玩儿,而且要玩出新花样。
要我说,中国新能源车海外拓展,表面是成本优势和技术路线之争,本质却是一场产业链、供应链和品牌文化的全球博弈。这场仗,谁比谁滑头、谁比谁耐心、谁比谁能吃苦,最后才能分出胜负。现在去欧洲,也许只是开始,将来跑通了,一定会有更多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市场立稳脚跟。
眼下中国车企的这些创新打法,或许在5年、10年后,会成为别国书里教的经典案例。现在的欧洲市场,是险滩也是机会,成败就在各显神通,看谁敢想敢干、谁最后又能笑到最后。反正咱有句老话,有志者事竟成,坐等他们继续掀风鼓浪,“借箭”之后,反手说不定就能自己做东风了。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