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

2025年,比亚迪在日本连打组合拳!从4月降价、9月追加补贴、10月展示新车,ATTO 3和多款新品对标本土车企,慕强心理能否成为破局关键?

第一部分:2025年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

说到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动作,确实有点意思。

2025年这一年,比亚迪没有搞什么高大上的概念,而是踏踏实实地放出了三记重拳。

第一拳是在今年4月1日。

那天比亚迪日本分公司官方宣布,旗下明星车型ATTO 3(在中国叫元PLUS)来了个价格调整。

原本卖450万日元的入门版,直接降到418万日元,这是一个相当实在的动作,换成人民币大约是20万出头。

这个价格有多狠呢?咱们看看日本本地的竞品就明白了。

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有驾

日本市场最著名的三家车企——丰田、本田和日产——这"两田一产"坐镇日本市场这么多年,消费者忠诚度高得吓人。


日产的Ariya(日本市场因为品牌差异,没有统一公开定价,但北美版起价在6万美元左右)。

丰田的bZ4X在日本降价后也得480万日元起。

日产和本田的纯电车型本来就不多,混动车才是主流。

比亚迪这一降,直接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有竞争力的位置上。

要知道,日本消费者买车特别看重的不是花里胡哨的配置,而是实实在在的性价比和安全可靠性。

418万日元,配上刀片电池、续航510公里这样的硬实力,确实开始有点吸引力了。

但仅仅降价还不够。

比亚迪接着打了第二拳——补贴和金融优惠。

到了9月份,比亚迪推出了更激进的政策,最高能拿到100万日元的综合补贴。

这意味着啥?意思是一台配置不错的高配ATTO 3,实际落地价能跌到接近300万日元的水平。

换句话说,就是用上了国内那套"组合拳"——官方直补加金融支持。

这在日本市场是很少见的。日本本土车企通常靠品牌效应吃老本,突然被打这样的组合拳,肯定有点吃不消。

第三拳最猛。

今年10月29日,2025年日本移动出行展(Japan Mobility Show 2025)在东京正式拉开帷幕。

比亚迪这一次不仅仅是来参展看看,而是亮出了杀手锏。

比亚迪一口气展出了13款车型,其中还有两款全球首发和多款日本首发的新品。

最引人瞩目的是什么?是一款叫RACCO的小型电动车。

这是什么?这是比亚迪专门为日本市场打造的K-car(日本轻型车标准)。

外形可爱,尺寸紧凑(长3.4米、宽1.5米、高1.8米),最关键的是续航能跑180公里,配的是20千瓦时的刀片电池。

计划2026年夏天上市,定价还没公布,但根据日本K-car的市场状况,预计会是相当亲民的。

还有另一个重磅——Sealion 6 DM-i。

这是一款插电混动车,就是丰田、本田最擅长的那一套。

但比亚迪反其道而行之,在日本首次推出了自己的插混产品。

11月1日开始预订,12月1日才公布详细信息,这种节奏明显是在造势。

更狠的是,比亚迪还与日本最大的零售商之一永旺(AEON)达成了战略合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亚迪的销售网络不再只是专业店,而是可以在日本各地的大商场里直接接触消费者。

这是想直接打通从商业到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从4月到10月,这三拳下来,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声势明显不一样了。

原来大家说起比亚迪,还有人会说"哦,那是个中国车企,便宜"。

现在呢?现在开始有人说"比亚迪这次玩真的了"。

第二部分:日本消费者看重什么?比亚迪的硬核底气

话说回来,为啥比亚迪的这番操作能在日本掀起讨论?

不就是降价和新产品吗?其他车企也搞过啊。

关键在于一点——比亚迪拿出来的不只是便宜,而是真正的实力。

咱先看看刀片电池这个东西。

这个电池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装上了300多万辆车,从来没有出现过自燃事故。

你听听这个数字——300多万辆,这得多么庞大的数据基础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比亚迪敢在日本市场上拿这个出来讲,说明他们对自己的产品有多大的自信。

日本消费者对安全这个东西有多看重?

再看看日本市场的特点——人口老龄化严重,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近三成。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买车的人群里,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

老年人买电动车,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加速快不快,也不是屏幕大不大,而是真实可靠性和维修便利性。

一台电池会自燃的车,对老年人来说就是定时炸弹。

300多万辆无自燃记录,这对日本老年消费者的吸引力有多大,自己想象。

再看续航和充电。

ATTO 3配的e平台3.0,官方综合续航510公里,实际百公里电耗12.5度左右。


对比日产Ariya的13.8度,效率更高。

更关键的是充电速度——15分钟能跑300公里,这对习惯了燃油车快速补能的日本消费者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改变。

日本本土车企呢?

丰田现在还在主推混动,纯电动车型在其日本销量中占比不足一成。

本田的e:NS1根本不在日本卖,那是中国专供车。

日产虽然有Leaf和Ariya,但产品线单薄,续航和价格都不太有竞争力。

说句实话,日本本土车企对纯电动汽车的态度,就像是在做一道选择题,想要找一个"保险"的答案。

他们并不是真的想赌上全部去做纯电,而是在观望。

混动是安全选择,纯电是风险选择。

比亚迪这一来,直接用数据、用事实在告诉日本消费者——纯电动其实没那么风险。

300多万辆的数据背书,这比任何营销话术都有说服力。

而且比亚迪在日本建立的快充网络也在扩展。

目标是在2025年底达到100个门店级别的快充设施。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消费者不用担心"没地方充电"这个老大难问题。

你再看看日本的电气化市场现状。


纯电动车的市场渗透率不足两个点,混动车却占据了60多个百分点的市场。

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消费者心里对纯电还是有疑虑的。

这个疑虑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本土品牌纯电产品不够了解的基础上。

比亚迪进来了,带着全球最成熟的电池技术、最实惠的价格、最完整的充电网络。

这是想用实力说话,而不是用情怀贩卖。

第三部分:日本消费者慕强心理的转变

现在咱得琢磨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为啥比亚迪的这番操作能成为"破局关键"?

这涉及到日本消费者心理的一个有趣的转变。

有个现象很值得注意——当一个国家或品牌在某个领域做到全球顶尖时,原本"看不起"的人会主动转变态度。

这就是"慕强心理"。

回想一下历史。

20年前,中国摩托车进军日本,因为质量不稳定而铩羽而归。

10年前,中国家电在日本只能靠价格战,高端市场全被索尼、松下占据。

那时候日本消费者的态度很明确——中国货就是便宜货,质量靠不住。

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有驾

但这些年变了。

华为手机的拍照能力让苹果都要认真对待。

大疆无人机占据了全球市场的80以上的份额,没有对手。

比亚迪的新能源车销售量全球前列,2025年前三季度卖出326万辆,超过了特斯拉。

日本媒体,比如《日经新闻》,在2025年10月的一个民调中显示,18到35岁的日本年轻人里,有近五成认为中国品牌在科技领域比日本更先进。

这个数据要搁在五年前,简直是天方夜谭。

为啥会有这样的转变?

说白了,就是事实摆在那里——中国企业在某些领域真的做得更好了。

这个认知的转变不是靠什么宣传,而是靠真实的产品和市场表现。

比亚迪在日本的操作,正是在利用这一心理转变。

降价不仅仅是为了"卖便宜货",而是为了说——看,我们有足够的底气降价,因为我们的成本足够低,技术足够先进。

展示新产品、拓展销售网络,这些都是在告诉日本消费者——我们是认真的,不是来凑热闹的。

更关键的是,这一波操作发生在日本本土车企的一个尴尬时刻。

日本车企在燃油车时代是绝对霸主,混动技术也是领先的。

但在纯电动这个新赛场上,他们反应相对慢一拍。


这个时候,比亚迪来了,带着全球最成熟的电池技术、最实惠的产品。

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有驾

从"便宜但质量差"到"便宜又有实力",这是慕强心理完成了一个180度的转弯。

咱看几个数据就明白了。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在日本卖出1409辆电动车。

9月份单月销售802辆。

从2023年推出到现在,累计销量7123辆。

这个增长曲线是什么形状?是上扬的。

这说明什么?说明不是因为新鲜感,而是因为产品力。

如果纯粹是因为好奇或者营销效应,销量早就下滑了。

现在还在稳步增长,说明购买的人对产品满意,口碑在慢慢传播。

第四部分:网友讨论

比亚迪在日本的这番操作一出,日本网络上立刻热闹了起来。

这些讨论反映出了日本消费者心态的真实变化。

有人问:日本消费者真的会因为降价和新产品就抛弃本土品牌吗?


答案可能比较复杂。

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有驾

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刻换,但确实有人开始重新考虑。

特别是那些年轻消费者和对新技术感兴趣的人。

还有人关心:丰田、本田会不会马上跟进,把比亚迪挤出去?

理论上可能,但现实很难。

技术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追上的。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专利壁垒高,研发投入超过百亿人民币。

日本车企想从零开始研发类似的技术,怎么也得两三年。

更重要的是,一旦消费者认定了"中国电动车更安全、更可靠",本土品牌的情怀牌就没那么好使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价格竞争问题,而是一个认知问题。

还有人想不通:日本市场这么难进,比亚迪为啥非要硬刚?

其实道理很简单。

日本虽然是汽车强国,但电动车渗透率在发达国家中算比较低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典型的"蓝海市场"。

谁能在日本站稳脚跟,谁就相当于拿到了一个全球市场的"质量认证"。

能卖进日本市场的产品,能卖进欧美发达市场。


能征服日本消费者的品牌,能征服全球高端消费者。

比亚迪在日本的三轮发力——降价、补贴、新品,这个价格有多狠呢?消费者看重什么?-有驾

这是一个品牌溢价能力的提升。

而且说实话,这也是对曾经"日本车企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一个回应。

现在轮到中国品牌在日本证明自己了。

结语:比亚迪能否真正攻下日本这个难啃的骨头

从2025年4月到10月,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三记组合拳,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市场策略,更反映了全球汽车市场版图在重写。

比亚迪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一个问题——想打进一个"高傲"的市场,光靠低价不行,光靠情怀也不行。

得拿出"比你更强"的硬实力,再抓住当地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降价这一步,降低的是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技术展示这一步,建立的是消费者的信任。

新产品、新渠道这一步,解决的是消费者的实际痛点。

三步下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市场进入链条。

但要说比亚迪能完全打败日本本土车企,现在还为时过早。

日本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确实很高,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丰田、本田积累了几十年的品牌信任,不是那么容易被撼动。

可是,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日本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看看比亚迪。

这个开口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完全关上。

这不是比亚迪有多牛,而是全球产业格局在变化。

所以,比亚迪在日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会怎样,不是比亚迪一个企业能决定的,而是要看日本消费者会如何用钱包来投票。

一两年后再看这段历史,也许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就是一个产业时代更替的起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