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汽车行业最近的大新闻。
5月22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甩出了一份分量十足的百强经销商排行榜,这份榜单就像汽车行业的"体检报告",不仅能让咱们看清行业冷暖变化,还能发现不少有意思的门道。您别说,这里头的故事比菜市场砍价还热闹。
先说个吓人的数据,今年上榜的门槛直接蹿升到57亿多,比去年多出4亿多。这就好比班级考试,及格线从60分涨到了65分,说明整个行业都在使劲儿往前冲。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总营收接近2万亿,但排名前二的广汇汽车却玩起了"消失术",估计是人家觉得这种排名太露脸,或者有啥难言之隐?
现在最火的新能源车在这份榜单里可是出尽风头。去年全国卖出去的新能源车达到150万辆,比前年猛增30%,相当于每卖出6辆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更夸张的是,新开的741家4S店里,有67%都挂着绿牌车标。要我说啊,这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传统燃油车经销商要是不赶紧转型,迟早要被拍在沙滩上。
不过行业里也不是所有企业都活得滋润。78%的经销商能赚钱是不错,但剩下12%亏损的也不是小数目。就像开饭馆,有人门庭若市,也有人挂着"转让"牌子吃老本。特别是那些老牌豪车经销商,像利星行这种卖奔驰的老江湖,去年营收直接跌了14%,看来特斯拉这些新势力确实在抢饭碗。
说到具体企业,中升集团这回又双叒叕坐上头把交椅,不过日子过得也不轻松。虽然总营收1681亿还是行业老大,但利润却掉了三成多。这让我想起老家开五金店的二叔,东西卖得越多越不赚钱,看来4S店卖新车也不如以前那么香了。不过人家二手车玩得溜,销量涨了37%,这操作值得点赞——就像服装店老板发现卖尾货比新品更赚钱。
永达集团这次连升两级坐上第二把交椅,靠的是左手保时捷右手蔚来的组合拳。这让我想到商场里的"混搭风",卖奢侈品的柜台旁边摆着潮牌T恤,吸引不同口味的顾客。特别是他们搞的商超店、交付中心,简直是把4S店开成了网红打卡点,这种玩法比在郊区大卖场卖车时髦多了。
恒信汽车在武汉老巢玩出了大场面,300多家门店覆盖17个省市,玛莎拉蒂、特斯拉全都有。最绝的是他们去年卖了41万辆车,全国排第三,这要放在古代就是"车马行"里的带头大哥。不过人家还得了玛莎拉蒂的年度最佳,看来土豪们的生意经就是"既要面子又要里子"。
要说最稳的还得是利星行,卖奔驰卖了30年,全球最大奔驰经销商不是吹的。不过营收跌了14%也敲了警钟,现在年轻人买车不光看车标,还要看智能配置、充电便利性。就像当年诺基亚功能机再结实,也架不住智能手机的冲击。
回过头来看这份榜单,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细节。比如百亿俱乐部少了3家,说明行业洗牌在加速。以前说"做汽车经销商稳赚不赔",现在得加个前提——得跟上新能源转型。就像卖煎饼果子的摊主,光会摊面糊不行,得学会做脏脏包才能吸引年轻人。
还有个现象挺有意思,十强榜单里除了中升、永达这些老面孔,还冒出来安吉汽车这种上汽系的"亲儿子"。他们代理的品牌从五菱宏光到凯迪拉克应有尽有,简直就是汽车界的"全家桶"。不过这种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模式,在新能源时代还能走多远?毕竟新势力们更喜欢直营模式,就像手机品牌都跑去开体验店,谁还用经销商?
再说说地域分布,武汉、上海、北京这些汽车重镇的企业表现抢眼,但榜单里也藏着不少"隐形冠军"。比如江苏万帮金之星,在三四线城市闷声发财,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值得玩味。就像开在县城的奶茶店,虽然没进一线城市商圈,但靠着本地回头客也能做得风生水起。
不过最让人操心的还是那些亏损的经销商。现在搞4S店成本高得吓人,展厅租金、人工工资、库存压价,三座大山压下来,没有点真本事真玩不转。就像在景区开餐馆,看似客流量大,但租金贵得离谱,一不小心就赔本赚吆喝。
看着这份榜单,我突然想到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冰火两重天"。传统燃油车经销商在苦苦支撑,新能源车经销商却在跑马圈地。不过话说回来,新能源车真的就一片坦途吗?看看恒信、永达这些大集团,都在悄悄布局二手车业务,这说明什么?说明新车利润越来越薄,得靠售后市场赚钱了。
最后给各位提个醒,选车卖车可得多留个心眼。现在经销商日子不好过,有些优惠可能都是镜花水月。下次去4S店看车,不妨多问问销售:"您家新能源车充电方便不?保修政策跟得上特斯拉不?"毕竟买车不是买白菜,得看长远。
各位老铁对这份榜单怎么看?你所在城市的经销商有没有上榜?觉得传统4S店还能火多久?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