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池业务崛起
在比亚迪前三季度整车销量同比微降1.82%、全年销售目标下调至90万辆的背景下,其电池业务却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第三季度电池装机量达到55.1GWh,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8.4%。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电池外供比例首次突破20%,每五块电池中就有一块供应给其他汽车制造商。从“自给自足”向“外供爆单”转变,比亚迪的电池业务正逐步成长为新的增长引擎,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多年布局供应链体系、深化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的战略成果。
比亚迪电池外供发展史
比亚迪的电池外供之路,始于2018年的战略调整。在此之前,其始终采用“整车+电池”的闭环发展模式,自1995年涉足电池业务以来,仅服务于自身的汽车产品。然而,随着宁德时代的迅速崛起,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市场份额受到持续挤压。在此背景下,比亚迪开始打破原有壁垒,正式宣布开放电池供应。
初期,比亚迪主要面向东风、中联重科等专用车企业进行合作,逐步积累市场口碑。2018年,其与长安汽车合作推出E-rock车型,凭借605公里的续航表现,成功打响了乘用车电池外供的第一枪。2019年,弗迪电池独立运营,标志着比亚迪电池外供业务迈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
然而,在早期阶段,外供业务推进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比亚迪“既造车又卖电池”的双重身份,令部分客户产生顾虑。直至2024年底,其电池外供占比仍不足10%,主要客户也仅限于小鹏汽车、一汽丰田等少数企业。
2025年成为关键转折点,前三季度国内电池外供量达到23.65GWh,合作企业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在乘用车领域,特斯拉柏林工厂的Model Y、小米SU7、蔚来乐道L60、奔驰GLC350eL插混版以及奥迪Q6L e-tron等多款车型均搭载了比亚迪电池;在商用车领域,北汽福田、徐工、江淮等企业纷纷加入合作行列,中国一汽更与比亚迪合资建厂,深度整合供应链资源。
全球布局加速推进
海外市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电池出口量同比增长达77.1%,其中欧洲市场成为其主要增长引擎,电池使用量达到10.3GWh,较去年同期增长两倍。为更好地应对贸易壁垒,比亚迪在匈牙利建设的工厂将有助于其深入欧洲本地市场,提升区域竞争力。与此同时,东南亚和南美地区的小型电动车及电动卡车也开始批量搭载比亚迪电池,标志着其全球布局正逐步完善。
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比亚迪以145.0GWh的使用量和17.9%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二位,其45.6%的同比增长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然而,比亚迪在拓展外部供应市场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凭借36.6%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等二线企业也在加快国际化步伐,其中蜂巢能源的出口增速更是高达171.7%。此外,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不容忽视,“同行造车”的身份争议也尚未完全消解。如何在满足自有车型需求与保障外供客户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仍是比亚迪需要持续探索的问题。
尽管如此,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4500万辆,动力电池需求将突破3500GWh。这一庞大的市场空间为比亚迪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也为其实现全球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亚迪电池外供提速
比亚迪电池外供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其在技术实力、产能布局以及战略转型三方面协同发力的结果。刀片电池凭借卓越的安全性能和显著的成本优势,成功吸引了众多高端客户;而大规模的产能建设,则为电池外供的快速拓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从“闭环”向“开放”的战略转变,使比亚迪突破了以往依赖整车业务的发展局限。展望未来,随着海外生产基地的逐步落地及合作的不断深化,电池业务有望成为比亚迪新的核心增长引擎,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中与宁德时代形成“双雄并立”的竞争格局。这场以“卖电池”为核心的产业布局,正步入关键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