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条30公里的山路能塞进多少弯道吗? 600个! 平均每50米就得猛打一次方向盘,这密度比上海F1赛道还夸张。
但雷军偏偏选了这条“魔鬼公路”测试小米汽车,还轻松甩出一句“开起来确实很刺激”。 网友炸锅了:是车企老板太拼,还是新能源车已经强到能无视物理极限了?
10月12日早上,雷军的微博突然更新了一张照片:一辆裹着伪装贴膜的小米汽车,正卡在盘龙古道一个近乎180度的发卡弯里。
背景是灰秃秃的帕米尔高原,海拔表显示3500米。 他配文说,这支2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已经在新疆塔县泡了一周,专门来啃这块“硬骨头”。
盘龙古道根本不是给普通人设计的旅游路线。 它像一条拧麻花似的挂在山腰上,从空中看活像一堆乱扔的意大利面。 当地司机开玩笑说:“在这儿开一圈,晕车药得当饭吃。 ”可小米团队盯上的就是这种极端环境——高原缺氧会导致发动机功率暴跌,连续弯道更是对刹车和悬挂的残酷考验。
测试清单长得吓人:续航、充电、防晒,甚至还得防紫外线。 毕竟帕米尔高原的太阳毒得能晒褪车漆。
工程师们扛着设备,每开5公里就停车记录数据。 电池在高寒环境下掉电有多快? 刹车片过弯时会不会过热? 这些细节普通用户根本想不到,但小米的工程师得在零上20度和零下10度的温差里反复验证。
雷军自己也没闲着。 他跟着车队跑完了全程,中途还摇下车窗拍了一段视频。 镜头晃得厉害,连续弯道把人甩得左摇右摆,但他语气挺兴奋:“这路要是能征服,城市通勤简直像逛公园。 ”
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路口那块牌子——“今日走过了所有弯路,从此人生尽是坦途”。 有网友调侃:“雷总这是给小米汽车立flag吧? ”
技术团队扒出了更硬核的数据。 在海拔3500米的地方,小米YU7的零百加速只比平原慢了0.8秒,电子稳定系统在急弯里触发了37次,但车身侧倾始终压在3.2度以内。
下山时,能量回收系统反而更忙活——坡度太陡,刹车踩得少,电池反而能多薅回来22%的电量。
这些测试不是临时起意。 早在7月,小米车队就已经跑过吐鲁番53℃的火焰山,又在黑河零下41℃的冰面上玩过漂移。
这次高原测试补上了最后一块拼图。 胡峥楠在工程日志里写:“高原+弯道=电动车的照妖镜。 谁虚标性能,一圈下来全现原形。 ”
但网友更关心雷军兜里那把刀。 之前他在塔县集市上被推销一把8000块的英吉沙小刀,结果当场拒绝:“测试经费得花在刀刃上啊! ”有人算账:省下的钱够给车队加满200次电了。
随着测试进行,小米YU9的谍照也开始在网上流传。 车长超5.2米,增程动力,明显是冲着理想L9来的。 但雷军没接茬,只转发了一段盘龙古道的航拍视频配文:“路越险,车越稳。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