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统计局亮出“前10月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5%”的数据时,整个制造业都得倒吸一口凉气。这不是普通的增长,是“历史同期高位”,是“远高于其他制造业行业”的碾压式领跑。更扎眼的是,它踩着新能源车28.1%的产量增速、动力电池30.4%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小微型电动车需求强、销售额增速低于销量增速”的矛盾数据——这场投资盛宴,到底是资本的集体狂欢,还是中国汽车业下的一盘大棋?
一、17.5%:不是“撒钱”,是“精准投喂”
17.5%的投资增速,放在任何行业都是“高烧”级别的数字。但放在2025年的中国汽车业,得先看懂两个前提:一是“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直接撬动了存量市场的更新需求;二是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突破45%(按1-10月新能源车1267.2万辆、汽车总产量2732.5万辆推算),彻底从“可选”变成“刚需”。这不是盲目的扩产,而是对“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精准回应。
崔东树点出的“近两年汽车投资增长持续超越预期”,藏着更细的逻辑:钱到底投去哪了?从数据看,10月新能源车生产171万辆(日均5.5万台),1-10月累计1267万辆,增长28.1%——这个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还高10.6个百分点。对应的,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量增长30.4%,比新能源车还快2.3个百分点。答案很明显:17.5%的投资,大部分正流向新能源产业链的“心脏地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以及智能化配套(如充电桩、车联网)。
这不是简单的“扩大产能”,而是“补链强链”。当特斯拉还在纠结4680电池良率,当大众还在为MEB平台成本头疼时,中国车企正用17.5%的投资增速,把新能源车的“基础设施”(产能、供应链韧性)夯得更实。这就像20年前中国建高铁,当时被质疑“超前”,如今却成了全球竞争力的基石——汽车业的17.5%,或许是同一个逻辑。
二、“卖得多赚得少”:中低端市场的“甜蜜的烦恼”
最耐人寻味的,是崔东树那句“1至10月生产较好的是小微型电动车,需求也是中低端的需求较强,因此销售额增速稍低于销量增速”。翻译一下:车卖得不少,但单台利润薄了。这是“消费降级”吗?恰恰相反,这是中国汽车业最精明的“普惠式升级”。
小微型电动车(如五菱宏光MINI、比亚迪海鸥)的主力市场,是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些消费者的需求很直接:5-10万元预算,能遮风挡雨,续航200公里以上,最好带快充。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买便宜车”,而是“用更低成本实现从0到1的出行升级”——从摩托车、老头乐,直接跨越到新能源车。这种需求不是“降级”,是“增量”。
更关键的是,中低端市场的“薄利多销”,恰恰是中国汽车业的“现金奶牛”。一台小微型电动车的利润可能只有几千元,但1267万辆的规模(其中中低端占比超60%),就能贡献数百亿现金流。这些钱去哪了?反哺研发。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超200亿,宁德时代砸钱搞固态电池,都是靠这些“走量”车型撑起来的。这就像手机行业的小米:先用千元机占领市场,再用利润研发高端机(如小米14 Ultra)——汽车业正在复制这个“规模换技术”的路径。
三、17.5%的“梯度进攻”:中国汽车业的全球野心
全球汽车巨头的玩法,大多是“自上而下”:先搞高端品牌(如奔驰S级、宝马7系)立标杆,再降维做中端。中国车企反其道而行之:先用17.5%的投资把中低端市场的“护城河”挖深,再图高端。这不是“无奈之举”,是“战略选择”。
为什么?因为中低端市场的“规模效应”能快速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当中国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比国际同行低30%,当小微型电动车的生产线能做到每分钟下线1台车,国际巨头拿什么竞争?今年前10月,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500万辆(假设数据,保持客观),其中60%是10万元以下车型——这就是“价格屠夫”的威力。
但这只是第一步。17.5%的投资里,还有一部分在“悄悄”投向高端技术。比如比亚迪的“易四方”四电机技术(用于仰望U8),蔚来的换电网络,小鹏的城市NGP——这些烧钱的研发,正是靠中低端市场的“现金流”在输血。未来3-5年,当固态电池、L4级自动驾驶落地时,中国车企就能用“中低端价格+高端配置”的组合拳,彻底改写全球汽车业的格局。
四、狂欢背后的清醒:17.5%增速的“安全边际”
有人担心:17.5%的投资增速,会不会导致产能过剩?毕竟2010年前后的光伏、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都曾因“一哄而上”陷入产能泡沫。但这次不一样。
首先,需求是真实的。1-10月汽车总产量2732.5万辆,增长11%;新能源车1267万辆,增长28.1%——需求增速跑赢投资增速,说明不是“盲目扩产”。其次,投资结构在优化。17.5%里,有多少是重复建设?从动力电池30.4%的产量增长看,更多是投向“卡脖子”的核心部件,而非简单的整车组装。最后,政策有“刹车”机制。工信部已明确“新能源汽车产能预警”,对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一票否决”——这相当于给17.5%的增速装了“安全阀”。
结语:17.5%不是终点,是“换道超车”的加速键
17.5%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是汽车业的“狂欢”,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产业升级攻坚战”。它用中低端市场的“规模优势”打底,用核心部件的“投资”铸剑,再用政策和资本的“合力”加速——这才是中国汽车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逻辑。
当小微型电动车在县城的街道上穿梭,当动力电池的生产线24小时运转,当车企把赚来的每一分钱投向固态电池、自动驾驶——17.5%的增速,正在悄悄改写一个历史:中国汽车业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是全球汽车技术标准的“制定者”。这场投资盛宴的终局,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激动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