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

说起来这事儿还真挺有意思的,就在几年前,增程式电动车那可是新能源车市场里的“香饽饽”。

你想想,这车的设计理念多聪明啊,它身上既有电池和电机,又背着一个发动机和油箱。

平时上下班,你就把它当个纯电车开,安安静静的,电费又便宜;真要是赶上节假日想跑个长途回老家,或者去个充电不方便的偏远地方,心里也一点不慌,因为随时可以去加油站加油,那个发动机就相当于一个随车携带的“充电宝”。

这种“可油可电”的本事,一下子就打消了很多人对纯电动车跑不远、充电难的顾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程焦虑”。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正是靠着这个绝活,像理想、问界这样的品牌一下子就火起来了。

理想汽车除了那款造型独特的MEGA,其他卖得好的车清一色都是增程式的。

问界一年的销量能达到三十多万辆,里头超过九成的车主选的也都是增程版。

这个成绩,让当时很多只造纯电动车的品牌看得是又羡慕又着急。

可以说,增程技术在那个阶段,确实是解决用户痛点的一大功臣。

但是,风向变得就是这么快。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从今年开始,网上关于增程车的讨论,味道慢慢就变了。

按理说,能加油是增程车最大的底气,可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车主却开始“嫌弃”用油了,甚至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喊出“我真的一滴油都不想用”这样的话。

这就让人纳闷了,明明手里握着一张随时可以打出的“王牌”,怎么反倒觉得它碍事了呢?

这背后,其实是人们的用车习惯和整个大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得说说开车的感觉,这东西一旦体验过了,就真的回不去了。

开过电动车的人都知道,那种驾驶感受和燃油车是完全不同的。

你脚踩下电门,动力马上就来,没有任何延迟,车子“嗖”地一下就出去了,整个过程特别顺滑,就像脚底抹了油一样。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而且因为没有发动机在前面“嗡嗡”地响,车里特别安静,开起来非常舒服。

增程车主们在日常使用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用纯电模式,慢慢地,他们就被这种安静、平顺、提速快的体验给“惯”坏了。

这么一来,那个曾经被看作是“救命稻草”的发动机,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

一旦电池电量低,发动机启动介入工作,哪怕只是为了发电,那种随之而来的噪音和轻微的抖动,跟纯电模式下的静谧一对比,反差感就特别明显。

这就好比你天天吃着精细烹饪的大餐,突然让你回头啃一口干面包,虽然也能填饱肚子,但感觉上就是差了一大截。

久而久之,那个发动机就成了很多人眼里的“备用轮胎”,一个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想动用的东西。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增程车因为要给发动机、油箱这些燃油系统留出空间,就必然会挤占本该属于电池的地方。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这就导致了一个普遍现象:同一款车型,增程版的电池容量通常要比纯电版小不少。

比如说零跑C11,它的增程版电池最大也就三十多度电,纯电能跑个两百多公里;但它的纯电版,电池容量直接给你干到八十多度,官方说最远能跑六百多公里。

问界M系列也是类似,纯电车型标配八十多度的大电池,续航超过六百公里,而增程版为了装下那套增程器,电池就只有四十多度,纯电续航自然也就短了一半多。

电池小,纯电续航短,就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问题:充电变得更频繁了。

本来买增程是为了摆脱里程焦虑,结果现在变成了“充电焦虑”。

网上不少车主吐槽,本以为买了增程车就能随心所欲地跑,结果发现自己成了充电站的常客,三天两头就得去找充电桩。

还有人开玩笑说,自己油箱里的油都快放过期了,因为根本就没机会用。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其实是经济账。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

就拿理想L6这台热门车来说,它百公里耗电大约在21度左右。

以上海的公共充电桩为例,电价有高有低,就算按最贵的每度1.8元来算,跑一百公里的电费也就38块钱。

如果是在家充电,利用晚上的低谷电价,那成本可能连15块钱都不到。

可如果是在电池没电的情况下用油呢?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这车百公里油耗差不多是6.9升,还得加价格更高的95号汽油,按现在的油价算,一百公里下来油费就要53块钱左右。

这笔账一算,大家心里就都明白了。

即使是用外面最贵的电,也比烧油划算得多。

所以,虽然车上明明有油箱,但只要条件允许,绝大多数车主都会下意识地选择去找充电桩。

人的消费心理就是这样,能省一点是一点,这跟买得起什么车没关系。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的奇特景象:充电桩前排着长队,里面不仅有纯电动车,还混着大量可以加油的增程车。

纯电车主觉得增程车来抢桩不合理,而增程车主也觉得委屈,毕竟用电便宜,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烧油呢?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当然,增程车“可油可电”的优势,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比如春节期间长途跋涉,或者去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的偏远地区,它的价值依然存在。

但我们必须看到,对于绝大多数城市用户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多。

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车主每周的行驶里程其实都不到300公里。

很多人买车时心里都装着“诗和远方”,但实际的生活轨迹更多的是“公司和家”之间的两点一线。

偶尔周末去个周边城市,现在动辄续航五六百公里的纯电动车也完全能够应对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的充电桩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610万个,而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大约是3700万辆,车和桩的比例已经降到了大约2.3比1。

2025,增程车不再神话,车主坦言:根本不想用油-有驾

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大城市的核心商圈,还是在很多县城甚至乡镇,找到一个充电桩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而且充电技术也在飞速进步,“充电五分钟,续航两百公里”正在从一句广告语变成现实,有些车型甚至能做到更快的补能效率。

当充电变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快的时候,增程技术为了应对“充电难”而设计的这套复杂系统,在日常使用中的实用价值自然就被削弱了。

市场的反应是最诚实的。

今年的销售数据显示,增程车的销量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而纯电动车的销量则在稳步增长。

车企们也像是在上演一出“围城”大戏。

一些原本只做纯电的品牌,比如智己、小鹏,现在也开始推出增程车型,但他们的玩法变了,不再是配个小电池,而是搞“大电池长续航”方案,比如给车装上一个六十多度的电池,让纯电续航达到四百多公里,这样一来,日常使用就几乎完全可以当纯电车开了,增程器真正成了一个应急的备胎。

而像理想这样靠增程起家的品牌,也开始推出纯电车型,实现“两条腿走路”。

更激进的像零跑,甚至在新发布的车型上直接取消了增程版本,认为这项技术最终会被淘汰。

这种变化说明,虽然增程在当前阶段依然有它的市场,但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充电网络的完善,它的相对优势正在慢慢缩小,未来的竞争,最终还是要看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