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车主因网络谣言遭围猎,理想汽车紧急出手反击

凌晨竟有几十条一样的黑稿在网络上攻击同一群车主,理想汽车眼看用户形象被疯狂抹黑,终于愤怒出手了。

不只是单纯的网络攻击,这背后更像是一场有备而来的围猎:一群看不见的“黑手”趁夜拼命抹黑理想车主,普通车主甚至在现实中都感受到舆论带来的冷眼与压力。

理想汽车不仅接受举报,还开足马力调查证据,并扬言要用法律的利剑捍卫用户和自己的尊严。

理想车主因网络谣言遭围猎,理想汽车紧急出手反击-有驾

这事搁谁头上都得炸毛,谁愿意自己开的车突然就成了网络嘲笑的靶子?

最近这股针对理想车主的黑潮实在过分。

你能想象吗?

白天黑夜,高频炮火,评论区、短视频、笔记,几乎所有能“发言”的地头都涌现一水儿风格相同的恶评。

印象最深的是,8月3日凌晨0点到7点,仅一个平台居然就刷出了45篇内容一模一样的视频,全都是“理想车主乱停车”这样的标签。

可大夜里,谁看见谁乱停了呢?

背后这种泼脏水的动作,显然不是几句牢骚那么简单。

警觉的理想汽车法务部很快就嗅出了不对劲。

他们一边搜集多位车主提供的举报、一边自己导流大数据调查,很快发现:这波负面声音里,不止是一两个网友起哄,而是一批有着明确分工和协作的“号贩子”在搅局。

不信你看,理想汽车的产品负责人汤靖都晒出了某兼职群的聊天截图,里面任务写得明明白白,“收集理想汽车不规范行为,配合评论抹黑,有流量加钱”。

他们甚至用AI生成批量抹黑稿、音视频批量上传,手法像极了网络世界里专门干坏事的“水军工厂”。

一传十、十传百,理想车主们怎么会没有压力?

有的车主家里人都跑来问“你是不是最近乱停车了”,有的出门洗车时还被相邻停车场的人侧目。

更恶劣的,有人干脆在车上贴条,跟着网上传言去恶搞。

舆论偏见就像是无形的油漆,涂满车主身上。

很多理想车主家庭本来就挺低调,结果竟被网络带节奏扯进黑名单,这口气能咽下吗?

为此,理想汽车官方第一次在法务层面郑重发声。

这次不光是对外声明态度,更是下定决心要维权到底。

他们一方面已经在各大平台锁定嫌疑账号、收集相关证据,另一方面对操纵这些网络谣言的组织者,已经准备好了诉讼、刑事报案等一系列手段。

理想方面直接喊话那帮“幕后黑手”——你们别以为藏在屏幕后就万事大吉,咱们走着瞧,法律自有公断。

其实,回头看看,这场舆论风暴也不是汽车圈第一次。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那年特斯拉“刹车门”——一开始负面消息传得天花乱坠,车主维权、网络声讨,连央视都躬身下场。

特斯拉刚开始强硬回应,只说“没问题”,结果越描越黑,媒体和专业机构都涌了上来。

最后没招了,特斯拉才转变态度,又是升级软件,又是和主管部门妥协,还主动联系各方沟通。

这么一折腾,品牌口碑彻底跌了一截,人们对它的信任感再怎么修复都难返巅峰。

还有2023年宝马的“冰淇淋门”——发冰淇淋都能发出国际争议来。

车展上,被拍到工作人员对中国观众和外国观众分别对待,结果视频一夜爆红,社交媒体上批评铺天盖地。

宝马MINI这边应对得也算快,但道歉声明内容冷漠得让人心寒,没起到正面效果,反倒把事闹大了。

直接后果呢?

股票跌了,业务受伤,后续无数公关修复。

可中国观众的信任感,哪那么好追回来?

照理说,理想汽车这回的黑稿潮,和前几个例子相比,套路更显隐蔽、技术味更重。

你说那些AI一键生成的抹黑内容,有几个网友能一眼识破?

最可怕的是,这些网络谣言对现实生活的渗透力极强——哪怕车主本身没错,只因一段剪辑、一张截图,就莫名其妙成了“街头公敌”。

互联网时代,造谣比辟谣容易百倍,打碎的玻璃心很难再拼完整。

战略层来看,这种恶意营销、舆论操控,早已成为全行业的隐忧。

理想汽车用数字做了个简单对比。

2025年7月,理想新车只交付了3万多台,比去年的5万一下腰斩。

要知道,2024年7月还交付了5.1万辆,同比下滑近四成。

有人会把销量波动归因于车型、经济等大势,但要我说,一旦品牌陷入负面风暴,消费者决策难免受影响。

毕竟谁都不想开着被群嘲的车出去——买辆理想,图个何苦?

再说,最近汽车圈才刚闹过一番风波。

8月6日晚,理想参加的一场与第三方车辆的碰撞测试也惹了争议——有人质疑测试不规范,东风柳汽乘龙车甚至连带中枪。

行业好几方只得联合发声明,理想汽车不仅道歉,把责任认得明明白白,还承认信息发布确实有不妥。

看看,这才是正面应对的态度。

而这两天的抹黑潮对比,那些幕后蠢蠢欲动的造谣者,比真诚道歉的企业更让人胆寒。

局外人很难体会这背后每一个普通理想车主的无奈。

但可以想象,那些本想着安安静静买车用车的家庭、白领、小夫妻,被一个又一个莫须有的标签裹挟着走。

最初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理想车主素质一般”,后来变成了“乱停车典型就是理想车”,再后来——群嘲、恶评、指指点点,成为现实里逃不开的逆风。

个人看来,这不仅是理想汽车和黑稿工厂的对峙,更是现代社会每个普通人和网络暴力的共同命运。

谁能预见,下一个被“集火”的会不会是你、是我?

在“流量”面前,每个人都被算法随时推到聚光灯下。

而等到确有人开始反击,用法律、用事实、用自己的声音说“不”,这不仅是品牌自救,也是为所有被网络黑暗伤害过的人撑起的最后一道防护墙。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真有点气愤。

不为理想车主,只是觉得现在互联网太容易被有心操控。

抹黑、带节奏、网络造谣,某一群人在背后集体分工、利益驱动,“人肉发动机”变成了“AI流水线”。

这一切,终究会有个底线。

希望正义不缺席,理想这事儿最后能水落石出。

更希望,无论哪个品牌、哪个消费者,都能一起守住属于自己的那点尊严。

而舆论的真相,永远都值得我们坚守。

最后,如果你也是理想车主、不幸被卷进这场风波里,我只想说——别让一时的网络噪音,打乱了自己的生活节奏。

寒风过后,总有见青天的一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