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

咱们今天聊的,可不是啥刚上市的网红车,而是埋藏在中国汽车工业史里头,一个被遗忘却又举足轻重的“老祖宗”!

说起它,你可能有点陌生,但要是提起我们小时候那辆威风凛凛的“黄河”牌卡车,那可真是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今天,用车社就带你挖一挖,这第一代“黄河”车,到底是怎么来的?

它的原型,竟然是来自遥远的欧洲,一个叫斯柯达的品牌,型号是706RT!

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有驾

还记得小时候,在乡下的小路上玩耍,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地都跟着抖。

赶紧猫到路边的树沟后面,探头一看,嘿!

一个黄色的、方头方脑的大家伙,冒着一股子浓浓的黑烟,跟个钢铁巨兽似的,轰鸣着就冲过来了。

那速度,比当时咱们玩儿的那些吉普车都快,简直是风驰电掣!

当时年纪小,不懂啥叫“重卡”,只觉得这玩意儿太霸气了!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那轰鸣而过的,就是斯柯达706RT,而它,正是我们国产第一代“黄河”牌卡车的“亲爹”!

想想那个年代,五六十年代啊,咱们国内的大街上,跑的重卡可没现在这么多选择。

最常见的,就是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太脱拉和斯柯达,还有那些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美国十轮大卡车“斯达白克”。

苏联那边过来的,主要是吉斯150这种中型卡车。

而我们自己国产的,要等到七十年代,才正式量产了这款“黄河”七吨卡车。

可那时的“黄河”车,质量嘛,实话讲,只能算是一般般。

最关键的问题,出在发动机上。

咱们就是造不出靠谱的卡车柴油机,只能用那种低速、响声大、冒黑烟的“土法”柴油机。

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有驾

你想象一下,开着这么一辆车,那声音,那烟,跟个老式拖拉机似的,能有啥好体验?

而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好家伙,街上还能见到日本的二手卡车,三菱、日产啥的,还是咱们花钱买的“废铁”!

这对比之下,斯柯达706RT的出现,就显得格外有划时代的意义了。

再来扒一扒这位“老祖宗”斯柯达706RT的真本事。

这车用的是一款16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排量高达11.8升,而且是直列六缸!

这在当时绝对是德国卡车界的“肌肉猛男”级别了。

配合它的是一个高低档10速变速箱,换挡逻辑可能有点复杂,但想想那动力输出,绝对是“劲儿劲儿”的。

更牛的是,它的后桥还是行星减速的!

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让它在载重时,起步更稳,扭矩更大,爬坡更有劲儿!

咱们的“黄河”JN150,就是仿制了它。

但有说法,济南的厂子在仿制的时候,为了图个省事儿,把斯柯达706RT原有的液压助力转向,直接改成了全人力转向。

各位,你们想象一下,满载几十吨货物的时候,还要靠司机站起来,咬着牙使劲儿打方向盘,这得是多大的“臂力担当”啊!

这哪是开车,这简直是“力量型选手”的专项训练!

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有驾

所以,也就有了那句让人哭笑不得的顺口溜:“手刹二把半,刹车踩尖尖,熄火手一推,随车备半轴。”这几句,把老“黄河”车的驾驶难度和一些小毛病,总结得是淋漓尽致。

别看它名字叫“黄河”,能“奔腾”起来,但要伺候好它,可不容易。

“120、135老远听到轰隆隆”,这是说这些老式卡车,发动机的声音特别大,还没见着车影,光听那声音就知道是啥玩意儿来了。

冬天开着,虽然冷得“瑟瑟抖”,但好歹还能勉强启动;可夏天一到,那简直就是“免费蒸桑拿”!

驾驶室那叫一个热啊,得把驾驶员脚下的风门打开,才能勉强通风散热。

方向盘没助力?

嘿,这下好了,开了它,不仅能练就一身好臂力,还能顺带减肥,这年头,多少人花钱都买不来的“健身效果”啊!

聊到斯柯达,可不止706RT这么一款。

它还有个兄弟叫706RTO,那可是辆客车!

而且,这两款车,在当时的设计,都带着一股子浓浓的欧洲风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长得帅”!

线条流畅,比例协调,绝对是那个时代的“颜值担当”。

可这些欧洲车也犯了一个“通病”,就是更新换代太慢!

五六十年代设计出来的车,到了七八十年代,依然是老样子,没啥大的改进。

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有驾

最后,在时代的浪潮下,它们也就只能被淘汰了。

这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思考,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对于一个品牌,甚至一个产业来说,有多么重要!

很多人可能对国内卡车的“出身”有点晕,觉得这辆车仿制了那辆,那辆又仿制了谁的。

今天,用车社就给大家捋一捋这个“卡车家族谱”,让你一目了然!

黄河JN150:就是咱们今天的主角,仿制了斯柯达706RT。

黄河JN162、红岩CQ19210:这两款车,是仿制了罗马尼亚的罗曼卡车。

红岩CQ30290:这大家伙,是仿制了德国的曼恩卡车。

陕汽奥龙、重汽斯太尔王:这两款车,则起源于奥地利的斯太尔91。

看,这关系是不是有点像咱们中国古代的“师徒相授”、“薪火相传”?

只不过,这是工业界的传承。

从引进技术,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历程。

斯柯达706RT,作为第一代黄河车的原型,它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那个年代我们渴望拥有先进技术、追赶世界步伐的一个缩影。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古语,恰恰道出了技术发展中的挑战。

被遗忘的黄河车原型:斯柯达706RT直六柴油机,驾驶全靠臂力-有驾

想想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辆能够拉货、能够奔跑的重卡,对于国家建设来说,意义有多重大!

它承载了多少人的汗水和期望?

虽然,仿制过来的车,在驾驶体验上,可能不如原版那么“丝滑”,甚至还有一些“水土不服”的改进,比如那个全人力转向。

这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地域和环境的变化,总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但正是这些不断的尝试和改进,才让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模仿到创新,这条路,我们走了几十年,每一步都弥足珍贵。

如今,中国的卡车制造业,早已今非昔比。

我们不仅能自主研发出性能卓越的重卡,更是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回望过去,那些冒着黑烟、轰鸣而来的“老家伙们”,就像是童年时惊鸿一瞥的“巨兽”,虽然粗糙,却也彪悍,它们是那个时代的印记,也是我们走向今天的起点。

所以啊,下次你再看到那些老照片,或者听到关于老式卡车的故事,不妨多一份敬意。

因为,它们身上,承载着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工业发展。

而斯柯达706RT,这位来自欧洲的“老祖宗”,更是我们故事里,一个不可或缺的、值得铭记的篇章。

这斯柯达706RT,你听过吗?

或者,你小时候,有没有被这样一辆“黄色方头怪物”吓到过?

在评论区里,留下你的故事,让咱们一起回忆一下那个年代的“钢铁巨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