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了多年的廉价车没出来,特斯拉却转头做了现有车型的PLUS版:今年秋天推出Model Y的六座加长版Model Y L,Model 3的增强续航版Model 3+也出现在工信部最新一期的新车目录中。
特斯拉在全球车坛,一直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作为智能电动车的全球标杆,汽车界的苹果,特斯拉从技术到生产乃至管理,都与传统车企有很大不同。
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特斯拉也一直“坚持走自己的路”,首家外商独资车企,只单方面发布消息做产品技术发布,不投广告不搞媒体关系“维护”等。
中国汽车市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就是2023年年初特斯拉率先发起的。当时,有外媒评论:如果这场由特斯拉掀起的价格战变成一场长期战役,或许最终将会演变成一场消耗战,是特斯拉的品牌价值先被消磨光,还是部分中国品牌们的家底先被耗光。
如今来看,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消耗战,虽然部分中国品牌已经被迫出局,特斯拉的领先优势与品牌价值也没少被消耗,以致于多年坚持全球统一设计、大单品策略的特斯拉,不得不改变策略,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特供车。
01 中国特供
没有任何预热,7月16日,特斯拉中国用两张图,一句“Model Y L,金秋见!”,官宣新车即将登场。
从同一天发布的工信部新车目录来看,Model Y L是特斯拉Model Y的PLUS版,车身尺寸增大不止一圈。Model Y L的车身尺寸为长4976mm×宽1920mm×高1668mm,轴距为3040mm,相较于Model Y长4797mm×宽1920mm×高1624mm,轴距2890mm的尺寸,Model Y L车身宽度不变,但长度增加179 mm,高度增加44mm,轴距增加150mm,甚至超越Model X,成为特斯拉轴距最长的SUV。
不同于Model Y的五座布局,车身尺寸加大的Model Y L采用2+2+2的六座布局。从车型级别来看,Model Y是标准的紧凑型SUV,Model Y L的尺寸则迈入中大型SUV(长度在4800mm至5000mm之间,轴距在2800mm至2950mm之间)产品区间。
从产品定位来看,Model Y L填补了Model Y(26.35万起)与Model X(约80万起)之间的产品空白。预估售价40万元左右,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定位高端家庭用户。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一款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特供车,与此前特斯拉车型“全球统一设计”不同,Model Y L由特斯拉中国研发中心主导开发,车尾抛弃溜背造型变得更方正,抬高车顶并拓宽后门,优化第三排进出空间及头部舒适性。牺牲造型运动感换取更好的后排空间,以满足中国用户偏爱车内宽敞大空间的消费习惯。
综合来看,Model Y L的产品标签是:中国特供、加长加大、六座中大型SUV、中高端市场。
02 从被致敬到向市场“弯腰”
作为行业颠覆创新者,特斯拉每一次技术革新,推出新技术名词,都会引发众多关注与效仿:从中控大屏、隐藏式门把手、全景天窗等设计潮流,到4680电池的电池设计与生产工艺革新,再到自动驾驶领域,打造大数据、芯片、算法的产业闭环。不仅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算法也一路领先,端到端、大模型等概念被热炒,乃至一体化压铸、超级工厂设计引领汽车制造变革。
多年来,特斯拉一直是中国新势力与自主车企学习、致敬的对象,新势力的产品发布会,关键技术、核心参数指标对标特斯拉几乎是标准动作。
但如今,特斯拉这个一直被致敬学习的老师傅,竟然放弃多年坚持的大单品策略(聚焦核心市场打造市场爆款,而非产品矩阵),反向学习中国车企明星产品一鱼多吃、加长加大PLUS版的做法。
一直特立独行的特斯拉向市场“弯腰”,背后的原因十分清晰:业绩不理想,增长乏力。
自2023年率先在中国市场掀起价格战后,特斯拉的业绩在2023年短暂爆发,之后很快便难掩颓势:2024年,特斯拉全年汽车交付量下滑1%,营收同比增长仅1%。
进入2025年,特斯拉的下滑势头更明显,2025年Q1,特斯拉交出2022年以来的最差财报,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13%,暴跌71%。2025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交付了72.08万辆汽车,同比减少约13.3%;同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合计为26.34万辆,同比下降约5.4%。
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由2022年最高点的30%,降至2025年 Q1的12.5%。市场份额方面,2025年6月,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约为5%-6%,较2020年15%的份额相比下滑明显,在欧美市场的份额也同样下滑。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率先发起价格战的初衷是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巩固市场领先优势。如今看来,目的未能达到,价格战的双刃剑,特斯拉自身的消耗也很大。
背后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竞争对手快速成长,步步紧逼,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圈地为王,蔚小理、问界、小米等新势力则在中高端市场快速崛起。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特斯拉自身技术创新不及预期,不再是早期一骑绝尘的绝对领跑者:
特斯拉的“杀手锏”FSD推出多次延迟,迟迟未能入华,好不容易进来也不是“满血版”,华为、小鹏等新势力则抓住机会快速上位;动力电池领域4680电池直到2024年下半年才克服关键障碍,开始大规模量产;依靠设计与工艺革新大规模降本的低价车项目一再跳票;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虽然正式上线但被外界批评“画饼,短期难以盈利”。
特斯拉最成功的两款车型Model 3、Model Y推出多年,内饰简单、空间小、座椅太硬等产品槽点已经被吐槽良久,升级换代的新款产品也改善有限。在中国车企“彩电大沙发”等面子工程PK下,特斯拉产品的内饰与空间设计已经处于下风。
就连秉承第一性原理,追求极致简单高效的马斯克,也在财报发布会上转变态度:“中国消费者需要更舒适的家庭用车”、“为中国市场重新发明汽车”。
03 不可小觑的市场搅局者
亟需提振业绩的特斯拉,在中国效仿中国对手们推出PLUS版,除了低价车项目进展缓慢,量产没有明确时间表,更关键的原因是,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车并无十足胜算也不划算。
跟擅长低成本造车的中国车企比拼低价车,并非外资车企所长。同时,持续降价已经对特斯拉的品牌造成伤害,再杀入低价车的红海厮杀只会进一步拉低品牌形象,这对于掌握电动车市场定价权的特斯拉是极其危险的。
中高端市场,才是头顶科技巨头光环的特斯拉真正的舒适区。目前,特斯拉Model 3、Model Y的主力价格区间在25-35万元,集中于中型车市场,在30-50万元的中大型车等细分市场,一直缺乏产品。Model Y L的推出,就是为了填补中高端市场的空白。
特斯拉Model Y L瞄准的中大型SUV细分市场,是近年中国车市最被看好的细分市场之一。乘联会的统计显示,2021年-2024年,大三排SUV市场快速增长,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2024年国内大型、中大型SUV市场累计零售销量达164.6万辆,同比增长52.5%,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80%。
从实际销量来看,中大型SUV领域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明显,新能源车虽然有不少新品,但销量真正能打的不多,只有理想与问界两个品牌的增程车型实现月销过万。纯电中大型SUV领域,尚没有真正的销量爆款。
据行业不完全统计,2025年将有超20款全新中大型SUV上市。乐道L90于7月10日开启预售,纯电版27.99万元起,换电版则低至19.39万元,理想首款纯电SUV理想i8紧随其后,将于7月29日上市,问界M8的纯电版也计划于8月加入纯电大六座SUV市场的争夺。在此之前,已经不少自主品牌以极致性价比杀入大六座SUV市场:今年5月上市的深蓝S09将大六座SUV的价格拉低至20万元级别,去年6月上市的零跑C16则将大六座SUV的门槛拉至15万元级。
和国内新势力的同级竞品相较,特斯拉Model Y L有明显短板。最显著的是空间劣势,同级竞品车长均超5米,轴距最长的如乐道L90已经达到3110mm,还有可装下7个20寸登机箱的超大后备箱,Model Y L在车身尺寸、轴距空间上均不占优势。
二是充电便捷性。理想、蔚来等新品都是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补能更高效。如理想i8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搭载双电机四驱和5C快充技术,12分钟可补能500公里。
三是智能化优势受限,特斯拉FSD系统虽已入华但不是“满血版”,表现并不惊艳。且6.4万元的高定价,比华为等竞正对手的智能辅助系统定价要高一倍以上。
不过,特斯拉核心竞争力仍在,依然是电动车领域的顶流。6月特斯拉Model Y依然是国内汽车市场全品类的销冠,月交付超4万台,就是特斯拉品牌号召力与产品实力的最佳证明。
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就羡慕特斯拉极致高效、低成本的宣发方式:不用发布会,直接官宣。
国内车企推出新车前一般提前一年预热,先领导透露新车规划,再剧透车型内外饰图片,然后车展隆重亮相,讲究的还安排多轮媒体沟通会,讲解新产品技术亮点,甚至小范围媒体提前拍摄试驾等,即便如此,能成为行业热点的依然只是少数。
特斯拉直接甩出两张图、一句话,就完成了新车上市前的预热,干脆利索,符合其一贯的“科技高冷”人设。独特的新车宣发背后,是特斯拉过去十多年凭借颠覆性技术创新与强大产品力极形成的品牌号召力。虽然近年品牌号召力被消耗不少,但威力仍在。
因此,特斯拉Model Y L或许很难复制Model Y横扫千军万马、销冠全球的巨大成功,但一定会是大六座SUV市场的最强搅局者。
图片:来源网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