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数据我刚也瞅了眼,看完就一个感觉,头大。
你这个数据列得挺好,问题也指出来了,小鹏的单车价格确实……有点尴尬。
蔚来和理想都奔着快三十万去了,小鹏还在十七八万这晃悠,你说这叫事儿吗?
看起来是小鹏卖的“多”,好像赢了量,但你品品,这更像是一种“虚胖”。
造车这玩意儿,又不是菜市场卖白菜,不是说我卖得多就牛。
利润呢?钱呢?没有钱,拿什么搞研发,拿什么铺超充,拿什么给用户做服务?
这不就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嘛。
当然我不是说他们团队不努力,恰恰相反,他们可能累得够呛。
问题出在根儿上。
你想想,理想从一开始就用一款理想 ONE,直接把家庭用户这个高端市场给拿下了,三十多万,站得稳稳的。
蔚来呢,更不用说,一开始就冲着豪华品牌去的,服务、换电,一套组合拳下来,品牌调性就立住了。
他俩都是先竖旗子,再占山头。
小鹏呢?哎呀,感觉有点摇摆。
从最早的 G3,到后来的 P5,一直在往性价比、往年轻人第一台智能汽车这个方向靠。
这个定位本身没问题,但问题是,一旦你给用户留下了“你就是个性价比品牌”的印象……
那你后面再想往上走,就难了。
你看看,绕了一圈,根子还是出在“卖多少钱”和“卖给谁”这个问题上。
这直接决定了你的品牌能到什么高度。
品牌向上走,比登天还难;向下滑,一脚油门就到底了。
你一旦被贴上“便宜”的标签,再想撕下来,那得花好几倍的力气。
就像你习惯了去一家快餐店吃汉堡,突然有一天它开始卖 300 块一份的牛排,你第一反应是不是“它凭什么”?
对吧,用户心智的占领,有时候比技术壁垒还难攻破。
你看小鹏后来出的 G9,产品力其实很顶,800V、各种黑科技,但卖得怎么样?起起伏伏。
就是因为在很多潜在用户心里,小鹏的品牌还撑不起那个价格。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明明内力深厚,但大家总觉得他只会耍几招花拳绣腿。
搞半天,核心矛盾就是,用户买的不是一堆零件,买的是一个“身份标签”和一种“价值认同”。
我花三十万买理想,买的是“奶爸神车”的认同感;我花四十万买蔚来,买的是“高端服务”和那个社交圈子。
那我花二十万买小鹏……买的是什么?是“智能化”?这个标签好像还不够性感,不够有说服力。
不过呢,光拆台不搭台,那是键盘侠干的事儿,咱产品经理不能这样。
我觉得小鹏现在也不是没意识到。
你看他们最近发布的那个 X9,一款纯电 MPV,直接把价格打到三十多万起。
这就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他们在试图用一款全新的、高价值的“旗舰产品”,去强行拉高整个品牌的定位。
这步棋走得险,但可能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了。
用一款完全不同赛道的产品,去刷新用户的固有认知,避免在原来轿车和 SUV 的红海里跟自己的过去较劲。
这就像一个演员,老演喜剧,突然去演一个特别深沉的正剧,演好了,大家就认了,戏路一下就宽了。
X9 就是小鹏拿来冲击“影帝”的那部作品。
当然,光靠一款车肯定不够。
后续的产品矩阵也得跟上,可能要慢慢淘汰掉那些利润薄、对品牌提升没啥帮助的老车型。
然后把所有的营销资源、渠道资源,都往 G9、X9 这种高端车型上倾斜。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短期内交付量可能会很难看,财报压力也会巨大。
但这更像是一场必须打的“上甘岭战役”。
打赢了,海阔天空;打不赢,可能就真的被锁死在“性价比”这个不上不下的区间里了。
这事儿没法保证成功,但至少方向是对的。
说真的,如果你是小鹏的产品负责人,面对现在这个局面,你会先从哪个地方开刀呢?是车、是品牌,还是价格?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