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的推文,惊呆了,大众普通车的质量那么差。一开始我还没完全信,觉得可能是个别事件。可是实际情况摆在面前,也确实让人心里发毛。
我们都知道,买油车,关键就是盯着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个东西,成败关系到车的安全感,耐用性,也关系到二手保值率。以前大众的口碑,主要靠捷达那批老车,延续多年,没人觉得有什么大问题。那时候,车和毛坯房似的,便宜得实实在在,耐用,低维护。
时间一过去,情况就逐渐变了。有次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大众的价格依然比同档次的其他品牌贵了两三万,但真实品质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稳。这次危机,可能就是从他们真空注蜡的宣传开始的——吹了十几年,搞得像个秘密技术。有个修理工朋友抱怨说:你想啊,新车出厂前炸蜡,能多难?这玩意到底有没有实质效果我也不敢保证,反正大众一直在吹,结果今天我也不知道,估计上了几年就漏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大家发现,像捷达那样稳定耐用的时间越久,反倒越来越少了。更别说新车了。有个我认识的销售,每次聊到大众销量,嘴上应付一套,心里其实更担心。去年,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电车卖得火,咱们身边的车库,明显看到大众少了好几辆。比如我住的小区,200辆车里,去年还差不多一半是大众,现在掉到20%左右。更有意思的是,丰田的老车也明显在减少。
这让我想起一个房地产比喻。小学时代,老房子有点破,邻居说住得挺舒服,惯就好。结果,随着建新房,旧房渐少,大家都奔向高档次了。房子越新,结构越复杂,维护成本也越高。车子如此,大众突然塌房,我在想,可能就是制造工艺出了点问题,或者零部件质量没跟上。
更多人忽略了,供应链其实像咱们生活中买菜——肉、菜都得新鲜,不能放太久,才能保证质量。大众的供应链自去年起,受芯片和零件涨价影响,很多零件采购变贵,质量也难保证。这里我还在猜测,毕竟没细想过他们有没有偷工减料。
那么到底,为什么大众车口碑会下滑?我觉得,除了质量问题,关键还是耐用性变差,二手车折旧快。比如查过他们的百公里成本,纯粹油耗和维护,可能比合资的日系车要高两三成。买车不只看新车,更考虑未来几年里的二手价。
说到二手,真的很直观。你看,小区里那些老款的捷达、宝来,虽然油耗不低,但只要发动机和变速箱没有问题,基本还能开几年。而现在看到,很多大众的二手车,价格倒挂,质量出了问题,留存率低得惊人。有次我朋友想换车,他问我这款大家说挺耐用的,结果看看新车价格,二手车保值率还能几成?我只能笑。有点无奈。
这还不止。大众在研发上的变化我也抓不准,总觉得那个技术树感觉不那么线性了。以前大众靠人性化设计赢得市场,比如底盘调校、悬挂调教,出厂调校得挺稳,喝茶看书一般。但后来,我注意到,新车硬是变得更炫丽,但一节底盘调校的手艺可能就没之前那么细腻了。
这让我想到,之前一个修理工说过一句话:大众的技术工艺,原来跟我们一线工人下的大工,偏向细腻精实,现在变得像搞批量流水线一样,不够用心。他这么说,其实没错。深层次来看,研发越走越国际化,似乎也带来了千人一面的工业水准,个性化少了。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辆去年刚买的朗逸,发动机罩里灰尘都堆了点。车主是个年轻人,他还说:这车,惯了,关键是便宜,修也不贵。但事实上,他大概不知道,发动机之前曾经有异响。不用多说,最怕还是底盘:有一次我坐副驾驶,路况差,底盘传来的声音让我觉得车底快要散架。
(这段先放一边)更别提变速箱,有个同事吐槽说:大众这个变速箱,从前结实,耐操,现在感觉用料削减了,反应变快了,但耐久性还差点意思。估计也是供应链吃紧,零部件用料缩水。
我尝试理解这个变化:他们是不是为了节省成本,牺牲了耐久?又或者,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折衷?最终的感觉,都指向一个点——你在买车时,不仅要看配置——尤其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的实操表现。我还在想,是不是车不是用来撞的这句话太耐用了点。用料没那么扎实,年轻人开车怕稳不住,出点事可划算不了。
要说心里最不安的,是个未曾细算的疑问:现在大众的车型,是否还在用原来那一套靠耐用吃饭的思路?还是说,未来车型会迎合快消费、换代快的趋势?毕竟,电动化风起云涌,传统燃油车的寿命也许都要被重新定义。
没细想过的一个猜测:大众可能要转型,但还没找到破局的钥匙。有人说,质量下降是灯塔信号,能不能熬过去,还看后续做工和供应链能不能回暖。就像我朋友说的:别高估了厂家的改进,能不能救得回来,还得看他们的心思。
所以,我其实挺好奇:你们身边,换了现代、蔚来、理想的车的人多了没?那些二手的国产电车,保值能力怎么样?我猜,未来十年,可能真得靠电车和新玩法救大众这个传统老品牌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还是我们这些当事人,能不能在买车这件事上,就是看真本事,不为营销折服。你怎么看?是不是觉得,买车就像日常生活中选一个靠谱的朋友,得耐心掂量那几件事。
完了,又跑偏了......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