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一个挺让人兴奋的话题:咱们国家的汽油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一听到这个消息,不少有车的朋友们心里可能都犯起了嘀咕,这车开了这么多年,油价好像就没怎么让人省心过,每次去加油站,看着那个计价器上的数字噌噌往上涨,心里都跟着揪一下。
现在既然用油的人少了,那按照咱们老百姓最朴素的想法,东西卖不掉了,是不是就该降价了?
油价会不会迎来一次大跳水,让大家也能体验一把“加油自由”的快乐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里面牵扯到的事情,远不止我们家门口的加油站那么简单。
首先,我们得承认,汽油用量下降这件事是千真万确的,而且势头还不小。
根据公布的数据,光是今年上半年,全国的汽油消费量就达到了7230万吨,这个数字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将近百分之七。
别小看这个百分之七,放在全国这么大的一个盘子里,这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变化了。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从2023年开始,这个下降的趋势就已经很明显,并且还有越来越快的迹象。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答案其实就奔跑在我们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那就是越来越多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用“迅猛”两个字来形容都显得有些保守。
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就在几年之前,大概是2019年的时候,那时候全国一年卖出去的新能源车也就一百二十万辆左右,在马路上看到一辆,大家可能还会多看几眼。
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如今一年卖出的新能源车数量已经逼近一千三百万辆,在新车销售市场上的渗透率,也就是新卖出去的车里有多少是新能源车,这个比例已经快要接近四成了。
这意味着,现在每有十个人去买新车,其中差不多就有四个人选择了不烧油的电动车。
这股绿色的浪潮,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和能源消耗结构。
我们可以来算一笔账,这样感受会更直观一些。
按照目前这个惊人的发展速度,有专业机构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的道路上行驶的电动汽车数量可能会达到一亿辆。
一亿辆是个什么概念呢?
目前,我们国家燃油车的总保有量大概在三亿辆出头。
我们就按一个非常粗略的估算,一辆普通的家用燃油车,一年下来消耗的汽油差不多是半吨左右。
如果未来真的有一亿辆燃油车被电动车所取代,那就意味着每年可以节省下来大约4700万吨的汽油消耗。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我们国家目前一年汽油总用量的三分之一。
这么一想,确实非常震撼,等于说汽油的需求端,实实在在地被砍掉了一大块。
理论上讲,需求减少了这么多,价格理应下跌。
但现实世界里的油价,从来就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它更像是一个受到全球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综合体,咱们国家汽油用量的变化,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我们加到油箱里的每一滴油,它的定价权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国际原油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全球联动的市场。
那些主要的产油国,比如沙特、俄罗斯等组成的“欧佩克+”组织,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牵动着全球油价的神经。
他们可以通过开会协商,决定是增加产量还是减少产量,从而来调控全球的石油供给,达到影响价格的目的。
除此之外,各种地缘政治冲突、国际关系的紧张,甚至是金融市场上的投机炒作,都能让国际油价像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
比如2020年全球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由于需求锐减,国际油价甚至一度跌到过负值,但没过多久,随着局势变化,它又迅速反弹了回去。
所以,即便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只能说是给这个滚烫的全球油价市场吹去了一股“凉风”,但想让它立刻“结冰”,难度非常大。
其次,我们的眼光需要放得更远一些,看看全世界的情况。
中国是全球新能源革命的领跑者和推动者,我们的能源结构在向清洁化转型。
但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如东南亚、非洲的一些国家,他们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才刚刚起步,汽车正在进入千家万户,他们对石油的需求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全球每天消耗的原油是一个天文数字,大约在一亿桶左右。
我们国家通过发展新能源节省下来的这部分用量,虽然对我们自身意义非凡,但放到全球这个巨大的能源消耗池子里,暂时还无法从根本上扭转全球总需求的大方向。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水池,我们这边拧紧了一个进水阀,但池子的另一头还有好几个水阀正在被开得更大,整个水池的水位短期内很难出现断崖式的下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石油的用途远远不止汽油这一项。
在我们看来,石油可能就等于汽车烧的油,但实际上,汽油只是原油经过炼化之后产生的产品之一,大约只占到总产量的45%左右。
那么剩下的一大半去哪了呢?
它们变成了柴油、航空煤油以及种类繁多的化工产品。
柴油是支撑我们经济运行的重要燃料,那些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大货车,在工地上忙碌的工程机械,在田间耕作的农业机械,它们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柴油,而这些领域想要实现全面的电动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成本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飞机,那就更依赖航空煤油了,目前商业化的电动大飞机还遥遥无期。
更深入到我们生活细节里,你会发现石油无处不在。
我们日常用的塑料制品,从矿泉水瓶到购物袋,从家电外壳到汽车内饰;我们身上穿的很多化纤衣物;甚至铺设道路用的沥青,以及一些药品和化妆品的原料,追根溯源都来自石油。
这个庞大的石化产业对石油的依赖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即便有一天所有的汽车都不再烧油,但只要我们的现代生活还需要这些工业品,对石油的需求就依然会存在,只不过是需求的形式发生了转变。
当然,回到我们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也并非一帆风顺。
购车补贴政策的调整,让买车成本有所变化;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也反映出充电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
而传统的石油巨头们也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积极地寻求转型,大力发展加氢、充电等新能源业务,努力从一个单纯的石油公司向综合性的能源服务商转变。
综合所有这些因素来看,未来几年中国汽油消费量持续下降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这股来自中国的强大力量,也必然会对全球油价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让油价上涨的压力没有那么大。
但是,期望油价因此出现“腰斩”式的大幅下跌,恐怕不太现实。
一个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油价会在一个相对较高的区间内波动,或许会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左右的温和下行空间,但想回到过去那种低油价时代,希望非常渺茫。
毕竟,全球对石油的总需求依然庞大,石油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刚性需求也难以替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