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第一周,突然感觉整个车市像翻了个天。原本燃油车那点市场份额,就像一块块蚕豆,被蚕吃得不剩几个,新能源的潮水一波接一波,连带着排名都跟着变。这几天我反复看销量,心里一直有个感觉:那个曾经压制一切的燃油车市场正变得稀薄。
我记得上次去4S店,维修工跟我说一句:现在基本都是提纯电了,燃油车不行了。那会虽信,但沒太想破头。直到现在才真有点体会——這事儿真不止是环保说得多么炫酷,更多像是经济在逼着我们改变。
开个微动作,我刚拿起一杯咖啡,顺手拿起手机刷了刷销量数据。宏光MINIEV居然还稳居榜首,日销量破万(这数据估算/体感不完全准确),我就知道,城市里的快递送货和短途出行需求,已经被这款微型车抢占得差不多了。你说它便宜,操作又简单,城市堵车嫌麻烦么?一踩油门,马上一脚踩碎了堵车的烦恼。
回头想想,车市这段变化,确实是供应链在扮演着推土机。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加上电池供给的紧张,新能源车价格逐步变得更有竞争力。这样一来,传统燃油车就像被打了个折,留在市场里的,除了那几款长青树,比如轩逸和朗逸,基本就是老人车了。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燃油车还剩多少市场份额?(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大概就剩个30%左右,估算中。
最大的差别还不只是价格或续航,操作体验也差得很。比如我身边同事的体验:他刚买的轩逸,开了三年,无非就是磨合期外没什么大毛病。但我试过它的油门逻辑,开得很平顺,但根本没有那种动力突如其来的感觉,像打了个抑制剂似的。而相比之下,星愿那车,悬挂调得更灵敏,转弯时的反馈瞬间到位,像打了几倍马力。这差别在我看来,就是调校的区别——一个追求平稳,一个追求效率。
另一方面,车型的布局也像是拼盘。新能源车型,大部分都用的模块化平台。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建房子:用同一栋基础模块,生产出不同的房型。这样一来,制造成本下降,型号丰富速度也快。比喻说就像煮面一样,把一锅基本面进锅,两种汤料不同,味道就大不一样。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蔚来和小鹏的车。这两家真是让我感到新鲜,车里面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结合得非常紧。尤其是智能化,像开车时有人帮你打理一切,车载语音、导航、空调,都能自动调节。而我身边一个汽车维修师傅跟我讲,传统燃油车获得的纯机械体验就算很不错了,但那些硬件的复杂性,也让维修变得繁琐。你拆一次,可能就会发现哪块传感器坏了。
你是不是觉察到我在变偏题了?(说到这我突然又对比了下,像这种在变化的市场,到底是技术推动的?还是人的消费惯变化?我其实没怎么想清楚,只凭体感判断——感觉技术面其实是个帮手,但‘人’的决策更关键。
反正更正一下,可能我之前偏大了点。实际上,燃油车已经不算垄断。它还在,但市场主导者变成了新能源车——尤其是那些性价比高、配置丰富的小型电动车。比如宏光MINIEV,价格不贵(估算大概2万多到3万),百公里成本能源费不到3块钱(这数据估算左右),在城市里跑得挺狠。
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夏天买车那会儿的图片,车内环境还挺普通的,像个家用电器。但各种车厂都在拼软硬结合,把智能屏幕、自动驾驶辅助都标得顶天。像这次试驾那台Model 3,觉得它的界面反应快,操作直接。就像手机刷抖音一样,点点点就看完一块屏幕。
那问题来了,未来如果续航能更长,充电速度再快点,能不能还原那个燃油车的体感?或者说,新能源真的会取代燃油车吗?我心里还能不明白,随便问个开车老手:你觉得家用车还能用几年?他说,大概三到五年吧,除非真出个便携式充电宝。哈哈,想得好像还挺理直气壮。
好了,说到这我突然游离出一个想法——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也许,未来的车,不光靠油或电赚差价,更像是个移动的算力中心,这样的猜测不确定,但挺有意思的。
嘿,真不知道它会变成什么样子,车内那些按钮和屏幕,会不会变成心灵感应式的,驾驶变得无感?还是保持那一点机械温度不变?我倒想知道你们的看法——你觉得,下一步你最期待的变化是什么?](这段或许还能接着写下去,但目前就到这里吧——只希望,那个机械温度别完全消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