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现在的汽车圈,得,真是要啥有啥,“内卷”两个字活生生被车企们玩成了今年的七彩祥云。冰箱是要塞进后备厢,电视分辨率能赶超我家客厅彩电,沙发宽得恨不得开上高速就能葛优瘫。你以为开的是车?错!分明是个呼哧带喘的“豪宅二号”。但就在你对“家用体验无限套娃”略生倦意时,成都车展上一台名叫iCAR V23赛博版的方盒子小车,刷地一下杀进大家眼球。那个让人怀念的汽车黄金时代,突然仿佛又转世投胎了!
别一口气吹上天。技术卷、情绪卷、体验卷,难不成汽车行业卷到变“智能钢铁侠”还是“幸福小家电”?iCAR这波操作,到底是“玩票”还是真要搞票大的?今天咱们就带着八卦的心,来扒一扒iCAR V23背后的门道。
一边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主流赛道,家家户户盯着怎么拼参数、拼屏幕、拼“移动大床房”;另一边,iCAR不但不“卷”传统卖点,还偏偏走了个“汽车即玩具”的反套路。这操作,妥妥的“独狼”味。明显和“复刻库里南”“复制小米SU7”同台竞技的,iCAR这群人搞得极像放飞自我的艺术家。我说这不行,业内其他小伙伴不得翻白眼?你们这是给中国新能源市场上演一出“王者归来”还是“小众自嗨”?
更吊人胃口的是,iCAR压根不伪装、不羞涩。人家官网首页直接玩“玩具化”页面,风格鲜明得一塌糊涂,吸引年轻人一波接一波。随便瞄上一眼,乐趣写在门面上,把车整成“潮玩”用V23当画布,想贴啥贴啥,拆装容易得很——全车29处扩展接口,前脸、车轮、车壳想玩什么玩什么,比福特烈马还要自由。这哪是造车,分明是给用户造乐园。如此离经叛道,怪不得小年轻们一上来就追捧。
你说iCAR这波为什么能玩得转?其实道理简单的很——车市现在攒局就像东北搓麻将,手里没点花样根本起不来。别看表面热热闹闹,全新能源SUV长得乍一看都像,真细品下去,咱难免分不清谁是谁。消费者审美疲劳,车企们还拼命端上相同一盘菜,怎么看都像是“炒冷饭”。iCAR就是瞅准这个空档,突然给你甩来一款“个性爆棚”的产品你要功能齐全,我给你“白纸定制”;你要情感价值,我给你一大桶盲盒惊喜;你要性能,我还真能玩点狠的。V23方头方脑,像极了城里开着MINI、野外欢脱的吉姆尼,加点大众甲壳虫的圆润造型,又不说自己拼凑,是正儿八经的设计师下的狠功夫。
老百姓怎么看?自然是爱不释手!身边一哥们说他一见到这车,眼忙手快直接上手开始装灯换壳,整得比过家家还上头。路上你很难找到两辆一模一样的V23,小年轻人人都能把自己的个性安排明明白白。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8月,V23销量近4万辆,稳坐新能源方盒子SUV销量头把交椅。玩新奇玩创意,在这个“万物同款”的年代,的确能惊艳市场。
说到这儿,别光看风头正劲,背后也不是没有担忧。成也“个性”,败也“个性”——你得琢磨琢磨,这种“汽车玩具化”模式能不能经得住时间考验。毕竟汽车又不是拼乐高,真要玩坏了,安全、耐用这些基本面不能丢。网上就不乏质疑声有车主表示,定制件虽多,维护、后期服务万一跟不上,容易成“烂尾工程”;有人嘀咕,潮玩改装虽然好,但大面积拆装是不是增加了整车故障率、影响安全?再有人开始念叨,等初期新鲜劲过去,V23还能不能保持这种“千人千面”的兴奋?
再说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自定义固然酷炫,可中国广阔的县乡市场,真有那么多用户为个性买单?一帮年轻人头脑发热一阵买单,难保两年后会不会觉得“玩具”新鲜劲儿一过,车辆保值率和实用性才是“王道”?是不是又一场城市青年的圈地自嗨?不少反对者已经悄悄敲起计算器,盯着V23的后市表现。
先别下定论。成都车展上V23赛博版一亮相,等于给那些质疑者“火上加油”一辆纯电小车居然能整出巴博斯级455马力、加速一键切换“Boost”模式,跑起来跟西装暴徒似的飚直线。再加那“银翼杀手”车漆色、Y字型拉花,“幻境白”内饰,看得一众车迷传媒朋友前赴后继拍照“打卡”。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化,而是真把性能、外观、潮流全部怼到极致,把“玩具车”推向了“高能量大杀器”的段位。
你要说这事放在五年前,谁信?——小众个性、性能怪兽、艺术装置、情绪价值,居然都能集合到一台车上。这还没完,新版本即将升级、厂家嘴上说“期待”,实际操作是准备全面性能爆表,号称下步要搅局钢炮和越野市场。背后那只大手是谁?奇瑞。没错,是那个年年出口大王的奇瑞,不仅给iCAR输送资金弹药,平台技术、工厂体系通通加持,像给iCAR装了外挂,担心个啥?
当年MINI凭宝马上位,甲壳虫靠大众翻身,iCAR借奇瑞扶腰,这就是中国新造车人“抱大腿”逆袭的新路径。底子硬、脑洞大、玩得开,iCAR的这股骚气,简直就是中国年轻人满满的创新自信。还嫌不够?iCAR团队本就是互联网“老鸟”,玩流量、玩社群,脑袋里就没缺过创意糖豆。想象不久的将来,又一款“千车千面”的爆款会不会横空出世?可劲期待着呗!
当然了,品牌再怎么热血、再怎么打鸡血忽悠,也免不了要回归一句老话——“玩得起,也得吃得住苦”。表面红火、话题十足,暗地里挑战还不少。首先就是配套机制的完善整那些五花八门的定制件,供应链扛得住吗?万一有批次配件质量不好,是不是整车体验就得拉跨?经验之谈告诉我们,中国消费者可不光靠情怀买单,风潮一过,大家一脚油门又奔向性价比和实用主义。
技术创新不是一蹴而就。酷炫点子和工程落地,还差着一大段泥巴路。互联网造车思维要经得住风吹雨打、时间检验。关键时刻,年轻品牌的稳定性、售后服务、制造工艺没跟上,分分钟被喷出天际。V23虽然共享奇瑞核心电驱和底盘黑科技,但满世界拼个性,能不能保证不变成“内耗”?真到群雄逐鹿时刻,劲敌环伺,吃的是铁饭、拼的是命,单靠一股脑热情和面子工程可撑不住长线作战。
还别说,外部环境可没闲着。主流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要求日益水涨船高,不仅要个性、要情绪、要能改,还要安全、要省心、要保值,最好车能开个十年八年别掉坑。iCAR牌的“车玩具”,日后能不能同时对标市场需求的硬核与激情,融合年轻化与成熟稳重,这才是真正的“毕业论文”。
咋说呢,iCAR这波玩玩具,说是勇敢,确实敢为人先,说是任性,也许“真我本色”,看起来都挺美。先别着急鼓掌,咱得防着“头脑发热,一地鸡毛”。这车是把创新踩油门,还是把稳定甩脑后?估计得过几年才有答案。从营销和创意层面这招“玩乐哲学”没毛病,甭管吹谁的牛,起码敢给市场一巴掌——不走寻常路,也能闯出年轻专属的天地。至于产品力、服务细节、安全稳定这些,还是建议再等等,看iCAR自己省不省心。万一玩脱了,不又成了“说得好听,落地一场梦”?
要说一句,某些大厂天天盯着屏幕大小、沙发宽度下蛆,比一辆能随意DIY的V23强几何?局限于体验“加分项”,最后可能都变成“段位保护分”。创新是灵丹,别当肾宝,吹多了反伤身。
都说“创新”是车圈的定海神针,如今这iCAR V23摇旗呐喊玩潮玩、秀改装,真能撑起中国汽车的下一个黄金时代?还是你信奉“汽车还是实用主义”,觉得情绪价值、个性花活都是浮云?你更愿意当个车圈DIY达人,还是稳稳地做个务实老司机?留言来聊聊,V23算新物种,还是会淹没在下波潮流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