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

说到中国车在澳大利亚的表现,真的不能不提那股突破偏见的实力。从2009年开始,第一批中国品牌车硬着头皮冲入澳洲市场,算起来也快十五年了。这十多年,变化大得出乎意料。有次跟一位经销商聊天,他偷偷告诉我:以前中国车,卖都没人愿意试哈,连澳洲人都开始关心这牌子了。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我还心想:是不是真像他说的?到底有哪些转折点?

我第一次仔细去看中国品牌在澳洲的销量数据,大概估算,去年中国车在澳市场占了9%左右(样本少,体感估算)。而今年估算又涨到11%,这个比澳大利亚本土车要多一些(大概6%-7%)。数据虽不算很大,但这个增长速度,足以让我觉得中国制造在澳市场的天平悄然倾斜。

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有驾

记得有那么一台车,是去年我帮朋友看车时碰上的——一台奇瑞的瑞虎8,试驾当时我用手按压车门板,感觉那门的闭合声,居然比我预期的国产车都挺薄弱还要扎实。其实我当时还在想:它的用料是不是用了点心?早几年我随便一看国产车,觉得外壳塑料感强,安全性也差。谁曾想,现如今居然还可以用超越澳洲人的认知来形容。

就算数据漂亮,光说战绩,我也得强调:不能光盯价格。这点我曾经调查过,像比亚迪宋Plus(在澳价格估算,2.5万人民币左右转,18999澳币,粗算,百公里成本约1.2澳元。用电成本低,油车油费高,电动车省事,但有点像用手机盖章:谁能保证电网、充电站都能一如既往稳妥?这个问题留给未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有一张奇瑞的宣传片截屏,是车在澳洲郊外逐渐行驶的场景。风景不算特别出彩,但那车线条漂亮,配色又是我喜欢的暗色系,明显是在讲我不只是个低价货。突然我还想到:是不是因为中国制造变得更西方化了?用料、工艺、设计都在向世界标准靠拢,反而让澳大利亚消费者忽略了过去多少偏见。

中间有个小问题:很多人会说中国品牌价格低,是因为走量策略,但我站在产业链角度想,毛利低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供应链更优化,制造环节更标准化?我猜,甚至有可能部分中国厂用了相似的工艺线,从别人那一套引进来的,然后自己再改良一点点——就像快餐店流行的标准配方,成本低,效率高。

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有驾

但其实我得承认,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我一直以为,质量还得看谁做的,结果没料到,很多中国厂商把工厂变成流水线的工艺厂,你像是在逛工厂,听到他们说:这台车生产线跑了3个月,要确保每个部件都合格。就像做菜一样,你得把每一道工序都精细化,才有保证。也就是说,技术不再是传统理解中的研发中心那么神秘,更像是工艺车间精雕细琢。

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朋友曾问我:你觉得中国车能不能打败德系?我一开始还想:这问题太笼统。后来我想,德国车的优势在于品牌印象和极高的生产标准,但中国车现在其实可以理解为土壤更肥沃,长得快。有人会问:真正的安全性和耐用性,能不能赶上国际品牌?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其实我还没细想,可能这还得看品牌积累和口碑沉淀两方面。

我特别好奇:那些买中国车的消费者,第一眼体验到的是什么?他们的心理预算是不是在悄悄变?毕竟,买车不仅是买车,更是买一种信任。我知道经销商有时候会劝说客户:试试这个新品牌吧,价钱合理,配置不错。有一次在展厅,店员还跟我说:客户刚试完车,就说‘这车真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是否感觉的重要性,有时候还大过实际?

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有驾

自我更正:我之前说中国车质量已经超乎认知,其实应该更谨慎。因为认知这个词太抽象,具体说来,可能是因为我见过的车型变多了,或者从媒体、口碑中了解到的发生了变化。从研发角度看,中国厂商其实花了很多心思在耐用性上——不光是看得见的外壳。我认为,工厂那边的技术水平确实提升了不少,但关于长远的耐用性,我暂时还没有科学验证的数据,只能靠样本体验来判断。或者,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似乎每个品牌都在强调品质控制?像深蓝的车,很多配件都用欧洲标准来挑选。

留一段悬念:不过这里我得说,所谓品质提升,是不是也跟中国制造整体产业升级的趋势有关?是否真是新一代的标准比过去严格?还是说,工艺的提升实际上已经成为隐藏的共识,只是不在广告里大肆宣扬?相信我,和供应链厂商打交道,你会发现:很多锁定优质零件、追求稳定供应的企业,其实配合了不少欧洲、日本的供应商((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差别,有趣的是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国产车现在不用看料号,咱们打个比方,一样的配件,国产车用的可能比进口的,‘装配境界’更高了。这真让我有点惊讶,毕竟过去我总以为国产车靠廉价配件取胜。如今看来,似乎比拼的不是价格,而是配件合格率。这,也让我怀疑:是不是供应链管理,其实已经走向精益生产的阶段?如果真是这样,这点会不会成为中国品牌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关键?

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未来几年的转折点,会不会是技术+供应链两个面向同时突破?像是硬件+软件的双重提升?看着澳洲人的态度转变,我开始觉得,或许还真可能,最关键的,是他们在路上试过的中国车,究竟用得怎么样。这就像我开过的一次体验——租的电动车,充满电开了一天,车还剩一半电,感觉没那么奇怪,反倒觉得比我预想的靠谱。

留一个细节:我还发现,很多品牌都在强调售后服务,这个其实很重要。以前像进口车靠品牌光环吸引,国产车靠价格优势,但中国品牌在澳洲的售后其实已经逐步本地化。我见过深蓝的售后点,排队的都是本地员工,甚至有一些是澳大利亚手工修理工转岗来的。慢慢形成一种本地化生态。这点对消费者来说其实很加分——简直像是在家门口就能修车,不再觉得跑到半个地球远的问题。

但我还在想:想象一下,未来如果中国车普遍质量都上去了,价格再降点,是不是会出现一个价格战的新高潮?那样,市场会不会变得更平衡?还是说,像素级差别会越来越少,大家都攀升到中高端,剩下的可能就是品牌信任那一场仗。

回头看看,这场偏见的逆袭,其实也是一个信任的重建。澳大利亚人的偏见,似乎真在一点点瓦解。你觉得,如果中国品牌继续走这条路,十年后,澳洲人会把中国制造看作高端稳妥的吗?还是说,真正的转变,还要看他们上道的那天?

中国汽车在澳市场逐步改变偏见,质量标准已超越澳大利亚人的认知,使中国品牌赢得更大认可和市场份额-有驾

最后这点,得留白。有些事情,还是得用脚走的。像我身边就有个澳大利亚朋友,试了试比亚迪,他说:我原以为中国车出口只有价格低,没想到这车‘还挺好’,以后还得多留意。这句话让我想到:真正改变,往往从一个微小的体验开始。你信不信,下一次,他会不会又试驾点别的?然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