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了!一大批网友怀疑根本就是人扮的,2026年底有望开始量产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了!一大批网友怀疑根本就是人扮的,2026年底有望开始量产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了!一大批网友怀疑根本就是人扮的,2026年底有望开始量产-有驾

现场体验那天,人群盯着舞台中央的人形机器人,没人说话,只听见有人低声嘀咕:“这不会是个演员吧?”确实不怪大家多想,这款新出的 IRON 机器人走起路来,一点都看不出机械感,步伐自然得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连那些平时喜欢挑刺的观众,都忍不住吐槽:“我就问,这要不是藏个人进去,我直播吃键盘。”

仔细看动作,不只是腿脚稳健,还带着一种韵律感——每一步都有节奏,没有半点僵硬和拖沓。这种状态,说真的,把之前印象里“铁疙瘩”一样呆板机器人的画面全给推翻了。不少围观者现场反复确认,“到底是不是在骗我们?”但技术人员当场把机器人的柔性皮肤掀开,让大家瞧瞧里面仿生骨骼结构,再让它原地走了一圈。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那些质疑声音瞬间安静。

其实这份逼真背后,全靠硬核科技撑腰。整个身体设计搞了 82 个自由度,能做出不少高难度拟人动作,比如模仿猫步这种秀操作。如果光说手部灵巧程度也很惊人——尺寸完全按1:1真人手打造,有 22 个自由度,拿东西、抓取各种物品一点压力没有。有位粉丝直言,看完这个演示感觉自己家里的智能音箱突然变成上世纪产品。

芯片部分更猛,用的是三颗图灵 AI 芯片,总算力直接拉到 2250TOPS;还首发“小鹏物理世界大模型”,据说这是“VLT+VLA+VLM”协同组合,可以实现深层思考和自主决策。电池用的是全固态方案,又轻又续航长,对比市面上一堆动辄断电休眠的老牌机器人来说,小鹏这一套配置属于越级打击。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了!一大批网友怀疑根本就是人扮的,2026年底有望开始量产-有驾

外界有过不少争议。“美国都做不到,我们凭啥行?”类似的问题在评论区经常刷屏。但现实是,小鹏团队敢现场拆解展示内部构造,就是冲着透明化来的,不怕被查底细。当年纺织、家电、汽车,到后来大飞机,中国制造早已从追赶到超越,如今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再添突破,也算不上稀奇事儿。有懂行的人直接点评:别老自我设限,该信还是得信。

小鹏机器人太像真人了!一大批网友怀疑根本就是人扮的,2026年底有望开始量产-有驾

发布会上还有重磅消息放出来:按照规划,到 2026 年底可以正式规模量产,并且优先铺进导览、巡检这些商业应用场景。据悉宝钢已经成为生态合作伙伴之一,将会率先落地相关项目。这消息一传开,有企业主私下聊,“现在抢购估计来不及,但等价格下来肯定要入手几台试试看。”

关于未来使用方式,也浮现出了更多可能性。有业内人士提到了马斯克此前预判,说“五年内手机和 APP 或许都会消失”。结合小鹏这次展出的技术水平,其实很容易想象以后日常生活会有哪些变化——数据模型加持下的人形机器人,在很多重复劳动岗位上替代人工工作没准就是趋势。一时间网上讨论炸锅,“如果初期贵点,以中国工业能力来看,要不了几年就降价成白菜价。”这种乐观情绪蔓延得挺快,大伙儿都憋着劲等首批产品上市。

除了性能参数,各种互动体验环节也吸引了大量关注。例如模拟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判断,无需提前编程,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为策略。一些极端测试中,即使出现障碍或突发状况,它依然能够保持稳定运行,让旁边工程师频频点赞。从某种角度讲,这类表现才是真正让消费者心动的地方,比单纯炫技更有意义一些。

不过目前最大难题还是价格门槛,据透露刚推出阶段成本偏高。不过只要产业链配合推进,加上国内供应体系成熟,很快就能压缩生产费用。不少网友表示愿意等等看,如果两三年后普及到家庭层面,会考虑买一个回家尝鲜。“谁还用管家啊?养个AI帮忙干活省心多了。”评论区调侃不断,甚至有人提出用作陪伴老人、小孩的新型解决方案,可见期待值相当高涨。

对于行业影响力,其实不用刻意强调,从媒体报道密集程度和社交平台的话题热度已经足够说明问题。在今年科技日之后,每逢有新进展爆料,总会引起圈内外广泛讨论。“以前都是国外领跑,现在终于轮到国产品牌露脸。”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对民族创新实力多少也是种认可吧?

值得注意的一点,目前官方定位主要针对商用场景,比如工厂巡检或者大型公共空间导览。但以技术迭代速度来看,把产品逐步拓展至家庭消费市场并非遥不可及。不止一家机构表态愿意参与测试合作,希望尽早接触样机进行功能开发。由此看来,新一轮智能设备潮流正在酝酿之中,相信明年相关案例数量会明显增长。

现场展示结束后,还有嘉宾主动向工作人员咨询具体订购流程以及服务保障内容。包括售后支持与远程升级机制,都获得明确答复。有资深用户评价道:“对比以往只能远距离欣赏的实验室成果,现在总算离实际使用近了一步。”

总体来看,小鹏这一波操作不仅刷新大众认知,更为整个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无论短期销售数字如何变化,仅凭当前曝光度与口碑效应,就足够让同行重新评估自己的研发方向。而真正决定未来格局的,还得看持续更新速度与落地能力。从今天看到的数据表现,再联系过去几年的发展轨迹,可以隐约嗅到下一阶段竞争火药味已经扑面而来了。

随着活动进入尾声,人群散去,但围绕 IRON 机器人的话题并未冷却下来。不管最终是否做到人人可负担,只要继续坚持开放姿态,把核心技术持续优化升级,相信未来几年还能带来更多令人惊喜的新玩法、新故事、新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