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是想买车或者稍微关注汽车市场的人,可能都发现了一个挺反常的现象:汽车的价格,尤其是以前那些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的燃油车,好像一下子变得特别亲民了。
这种感觉不是错觉,而是一场席卷了整个燃油车市场的降价大潮,来得又快又猛,让很多人都看不太懂,这市场到底是怎么了?
咱们先从那些最有代表性的豪华品牌说起。
过去,买一辆豪华品牌的SUV,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价格上也一直很坚挺。
但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
就拿路虎揽胜极光来说,很多人都记得它刚上市时那股火爆劲儿,落地价超过六十万是常事。
可如今,有的经销商已经把价格降到了二十七万左右,这个落差可以说是“腰斩”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德国品牌身上,比如进口的宝马X3,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价格降幅竟然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四十。
就连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很稳健的奔驰GLC,它的价格防线也开始松动,很多地方已经快要跌破三十五万这个心理关口了。
根据懂车帝发布的数据,仅仅在八月份,主流的燃油SUV车型平均降价幅度就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五,豪华品牌的降价幅度更是触目惊心。
这种降价已经不是个别经销商为了冲业绩的短期行为了,而是从一线大城市的4S店,一直蔓延到了小县城的汽车经销商,大家都在用“抄底价”、“骨折价”这样的词来吸引顾客。
这股降价风暴并不仅仅停留在豪华品牌这个金字塔尖,它正迅速地向下传导,对合资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合资品牌过去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中流砥柱,靠着品牌口碑和技术积累,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但现在,它们发现自己被夹在了中间,处境非常尴尬。
一方面,是豪华品牌降价,把价格下探到了它们的传统价格区间,抢走了不少客户;另一方面,是势头凶猛的国产新能源车,从下往上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比如大众的探岳,作为一款曾经的明星SUV,现在的终端优惠已经给到了六万多块钱,才能勉强维持住销量。
而丰田的汉兰达,更是彻底打破了它多年来“加价提车”的神话,终端价格不但不用加价,反而还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四。
别克昂科威S、凯迪拉克XT5这些美系车也无一例外地加入了降价大军,凯迪拉克的优惠甚至能达到十三万,这让它的最终售价几乎和一些国产高端车型重叠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连像丰田锋兰达这种入门级的合资SUV,价格也直接杀到了十万左右,这显然是想和同价位的国产车进行贴身肉搏了。
有4S店的销售人员坦言,现在合资品牌的优势越来越小,品牌光环正在褪色,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面对这场混战,国产燃油车也无法独善其身。
曾经连续多年霸占销量榜首的哈弗H6,如今需要给出百分之三十的降幅才能撑住场面。
长安CS75系列也通过三万左右的优惠来稳固自己的市场份额。
一些力求向上的国产品牌,比如红旗HS5,也给出了百分之二十四的降价,希望能吸引那些原本考虑合资品牌的消费者。
而像捷途旅行者这样主打越野风格的车型,也用百分之二十一的折扣来开拓细分市场。
这里面有一个现象特别值得思考,就是像广汽传祺GS4这样十万级别的车型,它的降价幅度甚至比一些豪华车还要大。
销售人员的解释是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但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这些传统国产车企在面对新能源转型压力时的巨大焦虑和无奈,它们需要用燃油车降价换来的销量和现金流,去为艰难的转型争取时间和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燃油车的集体“跳水”呢?
答案其实已经非常清晰了,那就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一场由技术革新引发的对整个汽车消费理念的颠覆。
我们不妨站在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算一笔账。
假如你手上有十五万的预算,在两三年前,你可能会去考虑买一辆合资品牌的小型SUV。
但现在,用同样的钱,你可以买到像比亚迪宋PLUS DM-i这样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这款车不仅尺寸更大、空间更宽敞,车内的科技配置,尤其是那块大屏幕和智能车机系统,是同价位燃油车完全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它能上绿牌,在很多大城市不受限行政策的影响。
日常上下班通勤,完全可以用电,每公里的花费可能还不到一毛钱,非常节省。
到了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出远门,它又能用油,完全没有纯电动车的里程焦虑。
当这样一款产品摆在你面前时,传统燃油车的那些所谓品牌、所谓“三大件”的优势,瞬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消费者的心思变了,整个市场的逻辑也就变了。
以前人们买车,品牌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很多人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
但现在,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对所谓的品牌光环没有老一辈那么迷信,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性价比。
大家发现,原来汽车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有流畅的车机系统,可以语音控制,可以远程升级。
相比之下,很多燃油车的车机系统反应迟钝、功能单一,就像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
这种观念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一个很有趣的市场现象:越是降价厉害的车,大家反而越不敢买了。
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大幅度的降价就等同于这个品牌或者这款产品不行了,快要被市场淘汰了。
这种心态也严重冲击了二手车市场。
一辆宝马X3,它的保值率在一年之内就能下跌超过百分之二十二,这让二手车商在收车时变得极其谨慎,谁也不敢高价收车,因为不知道明天新车的价格会不会又降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负向循环:新车降价导致保值率下跌,消费者因为担心贬值而选择持币观望,销量上不去,厂家和经销商为了清库存只能继续降价。
可以说,整个燃油车市场现在就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豪华品牌发现自己的品牌号召力卖不过新能源车的低成本和高科技,合资品牌被豪华品牌的降价和国产品牌的崛起两头夹击,而国产燃油车则在降价求生存和技术转型升级之间艰难摇摆。
有行业分析指出,传统燃油SUV的生命周期可能只剩下短短三年,那些技术上没有明显升级,比如连48V轻混系统都没有配备的车型,很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当然,现实是我们马路上跑的绝大多数还都是燃油车,这个庞大的存量市场不会瞬间消失。
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的这场变革,正在深刻地重塑整个汽车行业的格局。
这场价格战虽然看起来惨烈,但它实际上挤掉的是过去长期存在于燃油车市场,尤其是合资和豪华品牌身上的不合理泡沫,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