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

当雷军宣布小米汽车有望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时,整个行业都为之一震。从首款车型SU7上市到盈利在望,小米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这个速度甚至超越了当年的理想汽车。更令人惊讶的是其26.4%的汽车业务毛利率,不仅碾压行业15%-20%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自家手机业务的两倍有余。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密码?

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有驾
image

毛利率碾压行业:高端化策略的胜利

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有驾
image

小米汽车26.4%的毛利率数字堪称行业现象级表现。按单车平均售价25.3万元计算,每卖出一辆车就能产生6.7万元的毛利,这一成绩直接将特斯拉、蔚来等前辈甩在身后。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个数字比小米手机业务11.5%的毛利率高出15个百分点,彻底颠覆了"小米=性价比"的刻板印象。

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有驾
image

高端化转型是这一奇迹的核心推手。YU7车型的推出使小米汽车平均售价同比提升10.9%至25.3万元,其中SU7 Ultra的高售价版本功不可没。用户结构的变化更具说服力:YU7锁单用户中女性占比达30%,苹果用户占比52.4%,这两个数字分别比SU7高出4.5和4.4个百分点,标志着小米成功打入了高净值消费群体。

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有驾
image

规模效应的临界点:从4万月销到35万年目标

26.4%毛利率背后的秘密:解码小米汽车盈利路径的三大独特性-有驾
image

2025年9月,小米汽车销量首次突破4万辆大关,达到41,948辆。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盈亏平衡的关键密码:当交付规模突破某个临界点后,固定成本被充分摊薄,边际效益开始显现。第二季度81,302辆的交付量,已经将经营亏损压缩至3亿元。

规模效应通过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首先是北京超级工厂产能利用率提升,单一车型SU7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其次是供应链议价能力增强,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采购量增长带来成本递减;最后是全年35万辆目标的逼近,据测算这一规模将帮助小米汽车彻底跨过盈亏平衡门槛。

集团生态赋能:造车新势力没有的"外挂"

1160亿的集团收入和108亿净利润,这是小米汽车最令竞争对手艳羡的"外挂"优势。与"蔚小理"等需要持续融资的造车新势力不同,小米汽车的研发投入可以共享集团资源。第二季度大部分研发费用虽然投向汽车业务,但AI算法、芯片设计等核心技术都能与手机业务协同。

更强大的支撑来自2亿MIUI用户构成的生态蓄水池。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用户中有相当比例来自原有手机用户转化,这种"手机-汽车-IoT"的闭环模式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集团360亿元的现金储备和2359亿元的总现金储备,则为汽车业务提供了远超同行的安全垫。

新势力盈利竞赛:小米模式的启示

当大多数造车新势力还在为年销10万辆挣扎时,小米已经站在35万辆的年销目标门前。其"高端化+规模化+生态化"的三重盈利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全新范本。高端化保证毛利空间,规模化摊薄固定成本,生态化降低获客与研发支出——这个铁三角组合正在创造从量产到盈利的最快纪录。

据测算,若维持当前增长势头,小米汽车极有可能在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这将比当年的理想汽车快上近一年时间。在智能电动车竞争进入下半场的今天,小米汽车用实际表现证明:盈利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被精准拆解的商业公式。这场由毛利率26.4%开启的盈利革命,正在重新定义造车新势力的生存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