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退去,方知谁在裸泳。” 这句老话,放在今天新能源车市的腥风血雨里,简直是入木三分。
零跑汽车最近一季度的财报,那叫一个 “势如破竹”。营收同比狂涨近两倍,交付量也跟着飙升一大截,毛利率更是创了新高,直冲14.9%。看着这些光鲜数字,谁不得感叹一句“这公司真有两把刷子”?可细细一咂摸,这背后藏着的,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零跑能有今天的 “百亿光环”,全赖那招 “高配低价” 的杀手锏。想当初,他们也曾想往高端里扎,结果呢?市场根本不买账。如今,主打一个“物美价廉”,比如C10,均价才十万出头,这价格,谁看了能不心动?销量于是乎“芝麻开花节节高”,三四月份都坐稳了新势力销冠的宝座。从“生死边缘”硬生生拽回来,这招确实高明。可问题来了,光靠 “以价换量” 撑起来的销量,真能长久吗?财报里也坦白了,要是把那些战略合作带来的收益剥离出去,零跑整车的毛利率其实是往下滑的,经营亏损还挂着一个多亿呢。这就有点意思了,降价促销固然能把销量拉上去,可利润空间也被挤兑得七零八落,这不就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吗?
再说说这海外市场,零跑也是 “刀头舔血”。抱上了Stellantis集团这条粗腿,拿了人家15亿欧元投资,还成立了合资公司“零跑国际”,专门负责全球出口和销售。你看,去年九月就开始在欧洲卖车了,现在都铺到了二十多个国家。光今年头四个月,零跑就出口了一万三千多台车,成了新势力里的出口“头牌”。听着是 “风光无限”,可背后也藏着让人 “如坐针毡” 的隐忧。零跑是拿技术授权换取Stellantis的销售渠道,短期内确实能快速铺开,但这会不会让零跑过度依赖渠道?一旦合资公司里Stellantis的声量越来越大,零跑会不会连自己的定价权和品牌主导权都给 “拱手让人”?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更让人心头一紧的是,Stellantis自己也在卯足了劲儿搞电动车研发,零跑的技术输出价值,还能一直保鲜吗?就拿马来西亚的本地化组装来说,看着是能避开关税,可东南亚零部件配套率不足三成,核心部件还得从国内大老远运过去,物流成本不就 “水涨船高” 了吗?这不等于左手倒右手,还得搭上运费?
说到底,零跑汽车能在短短两三年里 “触底反弹”,确实不易。可 “性价比” 这东西,是有天花板的。远的不说,就说当年的宝沃汽车,不也打着“德国品质,亲民价格”的旗号吗?最终结局还不是 “一地鸡毛”。零跑现在把自己的品牌形象深深烙印在 “廉价高配” 上,就比如那句“12万级激光雷达SUV”,让大家一想到零跑,就觉得是“便宜又大碗”。想要突破15万元这个价格关口,那可真是 “难于登天”。
所以啊,零跑得好好琢磨琢磨,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和Stellantis的合作,能不能不仅仅是短期内赚点小钱,而是能成为 “技术寡头” 战略的起点?把LEAP 3.5架构、智驾系统这些 “看家本事”,打包成“造车解决方案”,卖给其他二线车企,就像Mobileye那样,靠软件授权来赚钱。如果能靠技术服务一年赚个几十亿,那零跑的估值逻辑可就彻底变了,直接从一家车企 “摇身一变” 成了科技公司,这 “想象空间” 可就大了去了。
再不然,就是得 “刮骨疗毒”,重新梳理自己的品牌定位。别想着所有价位都通吃,那是不现实的。可以在15-20万元这个区间,推出一些 “准高端” 车型,用实打实的科技和配置,打造一个 “科技轻奢” 的品牌认知。同时,把10-15万元的主力车型继续走量。这种高低搭配的策略,既能维护品牌调性,又能避免在低端价格战里把自己 “活活耗死”。就像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有走量的,也有高端的,互相支撑, “相得益彰”。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早晚要从单纯的 “规模竞赛” 转向 “价值竞争”。光靠便宜,这条路是越走越窄的。零跑真的需要在 技术深度、品牌价值、还有全球化控制权 这三样里,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 “护城河”。否则,这百亿光环背后,那点 “致命” 的隐忧,可就真成了 “催命符”。我们都在看着,零跑能否找到 “破局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