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我讲点贴地气的?行,我就从最近那几起自燃和事故说起。你看,新能源车频频出事,我周围那好多朋友都抱怨:买了两三年,感觉油车厚道,好修修车、换换配件,修一千块左右就能搞定。但新能源,维修费一涨再涨,电池一爆,就得赔上个好几万。可就算这样,大家还拼命涌过去,觉得那车里的未来感比油车更酷。我也想问,是不是因为国家的补贴太高,车企利润太大?或者,跟风的企业不大走心,随便做个模板车就能卖出去?
这事挺复杂的。
我记得有次跟修理工吐槽,他说你这些新能源车啊,维修其实还能算便宜的。像特斯拉,最大的成本不是车身,而是电池。我当时翻了翻相册,看到前几天拍的那辆撞到变形的 Model 3。修理工还笑:这车要是买个多点价的保险,搞起来就比油车贵一半。修车行业的利润点都指向电池和电子元件。比起传统零件,电池一坏,可能就是一辆车的整个生命线。所以,出事故多,不也很正常?每次电池起火,舆论都炸了锅。
但如果说这些事故就说明产业乱象,那也太片面了。因为,我一直觉得,造车这种事,成本结构跟生活中拼高档餐馆似的,早就不光在买菜拼价格了。就算是国产品牌,研发投入也翻了几倍。你明白那个意思吧?就像我大哥做生意,最怕的不是买卖不行,是品控出问题。车企也是一样,出事反映出研发线条还不够严谨。
对啦,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大部分事故集中在早期批次的车。厂家出于赶量的压力,特别是去年以前,很多叫追赶的产品都还不够成熟。就像炒菜,菜还没炒软,结果锅都快烧焦了。问题来了,消费者还在买单,补贴一发,利润就滚出来了。某品牌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那辆车回本周期不到三年,利润率还能到15%左右。
说回制造环节。其实我觉得,供应链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复杂。你看,电池的原材料主要是锂、钴什么的,少则半年到一年才能确保稳定供应。车企在这个市场里竞价激烈,原料涨价,成本也跟着涨。去年锂价涨了不止一倍,一些厂商的利润直线上升。这样一来,车企就越来越追求快上线,不想等材料到位就急着出货。能出个几万台,利润就差不多锁定了。
但,这里的关键是:这些真金白银投入,会不会有盲区?研发环节。很多车企的技术都是借花献佛,模仿大厂的套路。还记得我那朋友说过:比起特斯拉,国产车的自动驾驶还是豆腐块架不起来,感知能力差得很。但是因为价格相差几倍,很多买家根本不在意高级感那点东西。于是,利润拉大了,但质量依旧短平快。
话说,人家厂商也是拼了啊。便宜的卖也是压力。你看,比起传统燃油车,纯电车还算新鲜,市场还在烧钱攻城。想想去年,各厂都在推新型号,补贴一补,不亏钱都难。补贴大,某种程度上掩盖了汽车成本的真相。有人会问:那是不是跟风企业都觉得薅国家羊毛?我估计,这确实有点道理。毕竟,补贴的确给他们敲门砖,让那些不太靠谱的牌子也能野蛮生长。
大家其实都知道,这个泡泡也不是永远能吹得很大。车企拼命造,其实也是在跟市场认知投机。那些貌似新贵的电动车,牌子虽多,但整体还是个盲目跟风状态。特别是一些小厂,创新能力差,纯粹靠价格战绕圈圈。你说,那些造车工厂的研发人员,压力有多大?我其实挺疑惑的——他们到底有多了解用户真正关心的点?老司机都知道:续航、充电便利、维修便捷才是真正的硬核诉求。
说到维修,前段时间我问过朋友:你那车,起火和爆炸,严重吗?他笑着说:还行吧,修一次也就几百,现在倒是担心电池要不要火灾理赔额外多付点。我真觉得,维修费高不高,跟车的结构密不可分。新能源车电池要是出毛病,修起来就像是修个糖醋排骨,成本高,不一定能总赔得起。估算一下哈,一次大修金额超过五万的可能性不少——这个比油车贵一半也不稀奇。
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死心塌地跑去做新能源?我猜,这跟国家政策脱不了干系。补贴逐步退坡了,但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都在向绿色出行靠拢。再者,看着动辄七八块一升,一年下来,也是很吓人的负担。有次和邻居聊天,他说:油费比房贷还花钱。那你说,人们愿意买新能源车,不光是环保,也是一种保险。
而且,社会认知的变化也是个因素。年轻人现在不再像爸妈那一辈:非要开油老虎。他们更喜欢高科技和智能化的东西。这点我觉得没错。就我朋友的女朋友,买车时最看重智能互联能不能做到秒联。讲真,那些所谓的风口其实都挺虚的。有次我问她:你会为个自动泊车花几万吗?她说:省心。我其实挺质疑的:这个省心到底值不值一万?
(这段先按下不表)
回到正题,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在挤破头造车?除了政策影响,市场里的利润诱惑、想趁早占个先机也不少。你知道,很多品牌都这般:推出概念车逛展会,结果落地时就变快产快销。对比一些同级别的燃油车,它们研发成本其实低很多,因为传统技术成熟。但是,新能源的爆款在于低成本高能耗的模型——利基市场的切入点。这就像小时候玩游戏,拼的是快、狠、准。
但我也实在搞不懂,为什么像贾跃亭那样,从几年前就有终极梦想的人,到现在还在翻身呢?都说公司改个名,还是老样子,不是有点怪吗?企业变脸都挺快的。理想从前叫乐视改,都能在行业里闹出个名字。你看,江淮之前也是个传统车厂,现在搞了个蔚来,这中间折腾的可不少。
其实我觉得,好比我爱吃的饼,表面看起来一个样——但里面用料不同。有的厂追求看得见的硬指标,像续航、性能,有的厂玩虚的智能交互。你问我哪个更靠谱?呵呵,我也不敢保证。能落到地上的细节,比如车主日常用车感受,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所在。
我们这是在看热闹’还是在找真相?没想过,随着时间推移,这场造车大潮会走到什么时候?谁又能从这堆乱麻中摸索出一条路?
— 你觉得,这些事故是不是会让行业走向更严苛的方向?或者,大家都还在赌命拼火力,真的有那么多水面下的隐患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