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中国市场风光无限,凭借思域、CR-V等车型成为无数家庭“首选”的东风本田,如今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中年危机”。在国产新能源和自主品牌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这家合资巨头的销量正在经历一场“自由落体”:从2020年巅峰时期的超85万辆,一路下滑至去年的42万辆,接近腰斩。最新数据显示,仅今年10月,东风本田的终端销量就同比大幅下滑17.4%。曾经的“日系信仰”正在崩塌,而东风本田却在转型电动化的路上步履维艰,深陷困境。
📉 销量“断崖式”下跌:合资时代的落幕
东风本田的困境,是整个日系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挑战的一个缩影。
惨遭腰斩的销量: 2020年是东风本田的销量高光时刻,但随后的几年销量持续下滑,到去年降幅直逼三成。今年上半年,其销量同比下滑更是高达37.4%,下滑幅度远超本田在华的另一合资公司广汽本田。
影响集团业绩: 这种颓势直接影响了本田全球的财务表现。根据本田汽车公布的财报,其当期净利润甚至锐减近50%,全年经营利润预期也低于市场预估,可见中国市场这块曾经的“现金奶牛”如今已成了拖累。
信仰断层: 在燃油车时代,日系车凭借省油、耐开、保养便宜的特点占据了市场。然而,这些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变成了电动车的“天然优势”。当用户发现国产新能源车在补能成本、驾驶体验上更具吸引力时,对传统日系合资品牌的“信仰”随之瓦解。数据显示,2024年日系车企在华市场份额已降至历史新低的11.2%左右,而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则逼近61%。
🚗 纯电突围失利:S7的“水土不服”
面对市场巨变,东风本田试图通过推出纯电车型e:NS7(简称S7)来破局,但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产品力与价格的错位: S7上市之初,其25.99万至30.99万元的售价区间,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等强劲对手。然而,在续航(620-650km)和智能化配置上,S7相较于小鹏G6、比亚迪唐EV等国产竞品,优势并不明显。更要命的是,竞品如小鹏G6的起售价仅在17.68万元左右,价格差了8万多,消费者自然不买账。
智驾收费引争议: 更让国内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是,S7将高速领航辅助、智能泊车辅助等核心智驾功能放在了选装包中,且需要二次收费,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的使用期限甚至只有5年。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智驾功能“车位到车位”已成为10万级车型的趋势,东风本田的这种收费模式,被视为智能化落后、诚意不足的表现。
降价的负面效应: 仅上市一个月后,S7就被迫大幅降价6万元至19.99万元起。然而在如今新品迭出的中国市场,初期失利后的大幅降价,反而让用户对产品的价值产生怀疑,更加不敢轻易入手。市场统计显示,S7的销量持续低迷,与同期的国产竞品相比,完全不具备抗衡之力。
🚨 “断臂求生”:关厂、裁员与高层换血
面对销量颓势和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东风本田不得不采取“断臂求生”的策略,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
产能优化与关厂: 为了加速电动化转型并应对产能过剩,东风本田在去年宣布实行产能优化,将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工厂生产线关闭。虽然同期启用了新的新能源汽车工厂,但由于新工厂自动化水平更高,对人力需求大幅降低。
大规模裁员: 伴随着工厂调整,东风本田被曝出裁员高达2000人,甚至出现了员工排队抢裁员名额的现象。
领导层换血: 为了扭转乾坤,东风本田也进行了高层换血,新任领导团队肩负着“坚持造中国市场客户愿意买单的产品”的重任。
东风本田的凛冬,是传统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反应迟缓的典型案例。如果仍旧停留在燃油车的路径依赖和“被动降价”的思维中,昔日的巨头恐怕难以顺利度过这个寒冬。
您认为东风本田这类日系合资品牌,应该如何彻底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才能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找到真正的生存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