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个月提的车,现在亏了快七万!”朋友发来的微信就这么一句话,后面跟了一长串的点点点,我都能想象出他捶胸顿足的样子。
一个月前,他还在为自己抢到一台热门国产纯电车沾沾自喜,今天这车就成了他心里的一根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了,这简直就是一场明晃晃的财富蒸发。
最狠的角色,还得是那些平时我们不怎么关注的出行市场。别克微蓝6,这台车在网约车师傅眼里算是相当不错的选择了,结果价格直接砍掉了46%。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买一送一了快。北京EU5 PLUS也跟着降了七万多,降幅43%。根据一些内部消息,这是厂商为了抢占几个大城市的网-约-车-订单,直接给出的“掀桌价”。这已经不是在卖车了,这是在用钱换市场份额,先把对手饿死再说。
普通人的生活,也在这场风暴里被搅得天翻地覆。
十到二十万这个区间,过去是合资燃油车最后的自留地,现在已经成了国产纯电的“绞肉机”。比亚迪秦PLUS EV、吉利几何A这些车型的优惠都超过了30%,有的经销商为了清库存,甚至给出了更离谱的内部价。有销售在朋友圈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不是问车多少钱,是问我们还欠你多少钱。”这背后,是堆积如山的库存和惨不忍睹的财报数据。根据乘联会之前的数据,不少品牌的库存系数早已超过了警戒线,再不降价,现金流就要断了。
就连那些刚出生没多久的新品牌,也得跟着跳进这片红海。乐道L60、L90,一上来就优惠八万多,这哪是定价,这是在递投名状,告诉所有人,它有资格上牌桌。
这股浪潮,从高端市场一路席卷到低端。奥迪Q2L e-tron、极氪,这些过去谈价格都要端着架子的车型,现在也普遍有了15%到20%的降幅。而另一头,五菱Nano EV、QQ冰淇淋这些代步小车的价格,已经下探到了三万以内,比一部高端手机贵不了多少。
电动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一个“科技玩物”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
对我们这些持币待望的“等等党”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狂欢。但狂欢过后呢?当价格战打到最后,必然是一地鸡毛。有些行业分析师已经发出警告,这种不计成本的竞争,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当所有车企都忙着省下每一分钱,谁还有精力去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谁还会去打磨真正好用的智能驾驶?
价格的雪崩,换来的可能是未来几年技术创新的停滞。这笔账,最后又会算在谁的头上?
我那个亏了七万的朋友,后来又给我发了条消息,他说他现在不生气了,甚至在考虑要不要趁着低价,再买一台一模一样的,把成本给拉低一点。你看,这事儿就是这么魔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