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米智驾改名
最近,眼尖的朋友们可能发现了,小米官网及 App 订购页面上,小米 SU7 新车订购页面的措辞有了微妙变化。曾经的 “小米智驾 Pro” 变成了 “小米辅助驾驶 Pro” ,而 “小米智驾 Max” 也摇身一变成了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这一改,看似只是名称的简单更迭,实则在汽车圈和消费者群体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家纷纷猜测背后的原因。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深意?是营销策略的转变,还是另有隐情?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
二、事件详情
(一)具体更名情况
先给大家把变化情况列个表,这样看得更清楚:
可以看到,主要就是 “智驾” 字眼被拿掉,改成了更强调辅助性质的表述 。小米 SU7 作为小米汽车的重要车型,其智能驾驶系统名称的变更,无疑会吸引众多消费者和行业人士的目光。原本大家熟悉的 “小米智驾 Pro” 和 “小米智驾 Max”,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度,突然更名,难免让人好奇背后的原因。
(二)官方回应
面对大家的疑问,小米汽车官方客服也给出了回应,称此举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目前强调相关功能属于辅助驾驶。这就很明确了,不是小米自己想改,而是大环境有要求。从国家层面和行业标准来看,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和定义更加严格规范,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误导消费者,让大家清楚认识到这些功能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毕竟之前因为一些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的夸大宣传,导致消费者产生误解,引发了不少安全事故和争议。小米这次积极响应,也是为了给消费者传递更准确的信息,保障大家的行车安全。
三、行业背景与监管
(一)监管政策解读
在 2025 年 4 月 16 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主要汽车生产企业近 60 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展开,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
这一会议释放出的信号十分强烈,监管层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更加严格,尤其是在宣传方面。以往,部分车企为了突出产品卖点,可能会对智能驾驶功能进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比如一些车企宣传 “脱手驾驶”“零接管” 等概念,给消费者一种车辆已经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错觉。但实际上,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车辆的智能驾驶还处于 L2 及以下级别,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完全将驾驶权交给车辆。 此次工信部强调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就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让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有更准确的认知。
(二)过往事故影响
说到事故,就不得不提小米 SU7 此前发生的那起令人痛心的事故。在 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据了解,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还是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造成了 3 人遇难的悲剧。
这起事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人们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从这起事故可以看出,即使车辆配备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也不能完全依赖它,驾驶员在使用这些功能时,必须时刻关注路况,随时做好接管车辆的准备。这起事故也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车企更加重视智能驾驶的宣传规范。如果车企过度宣传智能驾驶功能,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认为车辆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自动驾驶,那么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小米 SU7 的这次事故,让行业意识到,规范智能驾驶宣传,明确功能边界,是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举措。
四、车企宣传乱象
(一)其他车企案例
小米这次更名,其实并不是孤立事件。在汽车行业里,这种在智能驾驶宣传上 “改口” 的情况还真不少。就说理想汽车,以前宣传的时候,也把自家的智能驾驶功能吹得神乎其神,什么 “全程零接管” 之类的话术,让消费者觉得这都快赶上自动驾驶了。可后来随着监管变严,加上一些事故引发的关注,理想也开始转变宣传策略,不再过度强调 “智能驾驶”,而是更多地提及辅助驾驶功能,像介绍车辆时,会把重点放在舒适性、空间这些方面,智驾相关内容被弱化。
蔚来也是如此,之前在宣传智能驾驶功能时,给消费者营造出一种车辆自动驾驶水平很高的感觉,可实际使用中,却发现和宣传的有差距。现在,蔚来也在调整宣传话术,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区分得更明确,比如 ET5 有城区 NOA 能力,就会赠送五年使用权益来吸引消费者;而新出的萤火虫车型,因为目前仅搭载 LCC 功能,就不怎么强调智驾能力,主要宣传它适合通勤和家庭使用 。
(二)虚假宣传危害
车企这种虚假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行为,危害可太大了。就拿之前特斯拉那起事故来说,驾驶员开启自动驾驶功能后,以为车辆能完全应对各种路况,就放松了警惕,结果车辆没能识别前方的白色卡车,直接撞了上去,导致驾驶员当场死亡。这起事故震惊了整个行业,也让人们意识到,车企虚假宣传智能驾驶功能,会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以为车辆真的可以自动驾驶,从而在驾驶过程中放松对路况的观察和警惕,一旦遇到智能驾驶系统无法处理的情况,就很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还有一些消费者,因为相信了车企的虚假宣传,购买了所谓 “智能驾驶” 功能强大的车辆,结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不仅没有享受到预期的智能驾驶体验,还可能因为对车辆功能的误判而陷入危险境地。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整个行业的信誉。所以,规范车企对智能驾驶的宣传,刻不容缓。
五、技术层面分析
(一)智能驾驶与辅助驾驶区别
在深入探讨小米这次更名事件时,咱们先来科普一下智能驾驶和辅助驾驶在技术层面的区别。从技术原理上看,辅助驾驶主要依靠车辆上的各类传感器,像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收集车辆周边的环境信息,然后通过简单的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程度的驾驶支持 。比如自适应巡航控制,它能根据前车的速度自动调整本车车速,保持设定的安全距离;车道保持辅助则是当车辆有偏离车道的趋势时,通过震动方向盘或者自动微调方向盘来提醒并帮助车辆回到车道内。这些功能虽然能减轻驾驶员的部分负担,但本质上还是以驾驶员的操作和判断为主。
而智能驾驶的技术要求就高多了,它不仅需要更先进、更精准的传感器,像高精度激光雷达,还需要强大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深度学习模型。智能驾驶系统要能够对复杂的路况、交通标志、其他车辆和行人的行为等进行全面、准确的感知和分析,然后自主做出驾驶决策,比如自动变道、在复杂路口自动驾驶等 。简单来说,辅助驾驶是给驾驶员帮忙,而智能驾驶在理想状态下是可以代替驾驶员完成驾驶任务的。
从功能实现角度,辅助驾驶的功能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场景下的辅助操作,比如在高速公路上的自适应巡航,在停车时的自动泊车辅助等。而智能驾驶追求的是全场景的自动驾驶,无论是城市道路的拥堵路段,还是乡村的复杂小路,都能实现自动驾驶。但目前,真正能达到这种全场景智能驾驶水平的技术还不成熟,还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 。
在安全保障方面,辅助驾驶因为驾驶员始终要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和关注,所以一旦出现系统无法处理的情况,驾驶员可以及时接管车辆,避免事故发生。而智能驾驶如果要实现高度自动化甚至完全自动驾驶,就需要具备非常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能够应对各种极端情况和突发状况,这对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智能驾驶技术在面对一些复杂路况,如恶劣天气、道路施工等情况时,还存在很大的挑战。
(二)小米智驾技术实力
虽然小米把 “智驾” 改成了 “辅助驾驶”,但这并不代表小米的技术实力不行。从实际情况来看,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小米智驾系统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多模态感知系统,集成了高精度激光雷达、多频毫米波雷达以及超高清摄像头,能够实现对复杂道路环境的精准感知 。其环境识别准确率相当高,达到了 98.7%,反应速度也很快,缩短至 0.2 秒,这些数据都显示出小米智驾技术在感知层面的强大实力。
在路径规划算法上,小米也有自己的一套。通过多层次的决策逻辑,它能够确保自动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比如在遇到前方道路拥堵时,系统能够及时规划新的路线,引导车辆避开拥堵路段 。而且,小米还在不断优化其智驾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算法的持续改进,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从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长也能看出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2025 年前五个月,小米汽车的销量实现了同比增长 45%,这说明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包括其智驾技术是有信心的。所以,这次名称变更,只是小米响应政策,让宣传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技术上的退步。
六、消费者影响
(一)正确认知引导
对于消费者来说,小米这次的名称变更其实是个好事,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智能驾驶功能。以前 “智驾”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厉害,感觉车都能自己开了,这就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开启这些功能后就可以放松警惕,不用时刻关注路况了 。可实际上,不管是 “小米辅助驾驶 Pro” 还是 “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都只是辅助功能,驾驶员还是驾驶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大家在使用这些辅助驾驶功能时,一定要清楚它们的边界和局限性。比如在遇到恶劣天气,像暴雨、大雪的时候,传感器的精度会受到影响,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就会降低;还有在道路施工、标志不清晰的路段,辅助驾驶系统也可能出现误判 。所以,消费者不能因为车辆有了辅助驾驶功能,就掉以轻心,还是要时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接管车辆,避免发生危险。
(二)购车决策参考
在购车时,消费者也不能只看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功能。虽然智能驾驶听起来很诱人,但目前还不是购车的决定性因素。首先,还是要关注车辆的基本性能,比如动力是否强劲、操控是否灵活、乘坐是否舒适等。一辆车如果连基本的驾驶体验都不好,就算智能驾驶功能再厉害,也很难让人满意 。
其次,安全配置也至关重要。像安全气囊的数量和布局、车身结构的强度、刹车系统的性能等,这些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的配置,比智能驾驶功能更值得关注。毕竟,在发生事故时,这些安全配置才是保护乘客的最后一道防线 。
最后,再考虑智能驾驶功能。如果确实对智能驾驶有需求,也要理性看待车企的宣传,了解清楚功能的具体内容和适用场景,不要被夸大的宣传所迷惑。同时,也要关注车企的技术实力和后续的研发投入,确保智能驾驶功能能够不断优化和升级,为自己的驾驶体验提供更好的支持。
七、写在结尾
小米 SU7 智驾更名事件,看似简单的名称改变,实则反映出汽车行业在智能驾驶宣传规范上的重大变革。从监管政策的强化,到过往事故敲响的警钟,再到车企宣传乱象带来的危害,都凸显出规范宣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负责,也是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虽然小米智驾技术实力不容小觑,但名称的调整让消费者能更准确地认识其功能本质。作为消费者,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理性,正确看待智能驾驶功能,将安全驾驶放在首位。希望未来,整个汽车行业能在规范的指引下,不断提升智能驾驶技术水平,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可靠的出行体验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