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浴火重生,还是困兽犹斗呢?
近来,有两家在汽车市场近乎销声匿迹的车企,分别以两种大相径庭却同样离奇的方式,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在威马汽车温州基地的设备重新启动通电调试之际,众泰汽车的股价于 A 股市场呈现出“魔幻涨停”的态势。这两家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中陷入困境的车企,都在奋力摆脱困境,试图走出艰难处境。
然而,威马好比是“还有救治希望的患者”,而众泰则更似“仅维持着生命迹象的躯壳”。
为什么这么说呢?
威马起码还凭借《致供应商白皮书》稳步前行,努力重启生产、召回团队、重塑品牌形象;反观众泰,除了“皮尺部神话”之外,当下并无值得一提的实际成果,却在资本市场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炒作热潮,其股价前几日接连涨停,市值突破百亿元,着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投资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与两家汽车企业都有过接触之后,“白马骑士”果断地挑选了前者。毕竟,“获取一个有故事可讲的品牌”,要比“背负一个完全的空架子”更具性价比。
重新“焕发生机”的威马野心不小,不但打算恢复生产,还想实现产销达100万辆、营收达1200亿的目标,并且成功上市。
然而,在当下新能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情形中,这场“翻身仗”着实难打。
01
在停摆两年多之后,威马汽车即将复活!
前不久,威马汽车的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布了《致供应商白皮书》,宣称已正式接手威马的四家核心企业,还打算在本月于温州基地重启EX5和E5车型的生产。
威马汽车在时隔两年多后再度发声,同时介绍了公司的重整状况、法院针对历史债务做出的裁决,还有“新威马”未来五年的发展计划,以此吸引供应商加入。
2023年10月,面临经营困境的威马汽车向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预重整申请。当下,“救星”翔飞与威马一同从“困境”出发,全力奋进。
翔飞宣称,新威马会在本月内恢复生产,保证每年产销达到1万台,实现收入10亿元;在2028年之前开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筹备工作;到2030年冲击年产100万台的目标,达成营收1200亿元。
显而易见,“重获新生”的威马野心勃勃,不过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
毕竟,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2024年,理想汽车的交付数量才刚突破50万辆,鸿蒙智行超过了44万辆,零跑接近30万辆,蔚来和小鹏大约为20万辆,这些品牌都属于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阵营。
自威马于2023年折戟后,市场上冒出了更多出色的竞争产品,消费者的选择变得更为多样。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新威马若想在这之中获取一定份额,并非易事。此外,消费者对于“复活品牌”常常存在信任方面的问题,新威马能否追赶上并超越这些竞品,着实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汽车行业的白热化竞争里,新威马汽车的“起死回生”无疑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然而,大家都清楚,汽车制造是一个耗费大量资金的行业,在具备自我盈利和资金循环能力之前,必须持续有资金投入才能保证运营。翔飞和宝能集团关系紧密,其法定代表人同时掌控着宝能系的多家企业,不过翔飞自身的资金实力并不雄厚。
新威马最终能否成功摆脱困境、重获生机,目前尚无清晰定论。
02
往昔之时,威马汽车在造车新势力里也是颇具影响力的存在,还曾和蔚来、小鹏、拜腾一同被称作“造车新势力四小龙”。
据公开信息,威马汽车于2012年5月创立,其创始人沈晖是出身传统汽车行业的重量级人物,曾在菲亚特、沃尔沃等汽车企业就职。他最为人熟知的事迹是帮助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还主导了沃尔沃在中国的正式扎根与蓬勃发展。作为经验丰富的行业“老将”,他堪称汽车市场的“抢手货”。
因此,当沈晖作出独立创业投身造车领域的决定时,在行业内引发了一阵轰动。
最为直观的体现是,自威马汽车诞生伊始,便备受资本青睐,其背后汇聚了众多实力强劲的投资团队,像上汽集团、腾讯投资、百度、红杉中国等都在其中。
然而,和多数采用“贴牌”方式的造车新势力不一样,威马属于少数不采用代工模式的品牌,其采用的是自建工厂、自主开展生产的重资产模式。
威马身为国内规模庞大的造车新势力群体中的一份子,前些年的发展虽未一举成名,却也值得肯定,在其发展至顶峰时,“蔚小理”都难以与之抗衡。
2018年1月,威马拿下生产资质,其方式是收购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2018年9月,威马定位紧凑型纯电SUV的首款量产车EX5正式上市,售价在14.68至19.88万元之间。
2018年,威马汽车在年度交付量方面位居行业第二,成功跻身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其估值曾一度飙升至470亿元,成为了行业普遍认可的造车独角兽企业。
03
2019年,成为了威马汽车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2019年到2021年这三年间,威马汽车累计交付量仅8.34万辆,年均交付量不到3万辆。其市场表现与成立之初的预期大相径庭,还被过去的“后辈”哪吒、零跑反超。
自2022年起,威马汽车的状况非但没有改善,反倒没了声响,被一群后起之秀超越,唯一引起大众关注的事件居然是创始人“12亿年薪”这一乌龙话题。
要是有关车企的讨论不再聚焦于产量与质量,那这家车企便迎来了转折点,要么走向歧途,要么步入正道。
很明显,在那个时候威马的发展方向更倾向于前者。
天眼查信息表明,威马汽车自创立之后,总共完成了12轮融资,融资总额超410亿元。2020年,其还完成了一笔融资,号称是造车新势力有史以来最大的单轮融资,金额达100亿人民币。
遗憾的是,大量的资金融入未能化解威马面临的困局。
招股说明书表明,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威马的总营业收入依次为17.62亿元、26.71亿元、47.73亿元,这三年的营收总计达到92.06亿元;而净亏损分别是41.45亿元、50.84亿元、82.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74.35亿元。
需要留意的是,到2021年年底时,威马汽车的负债总计达到406亿元;而到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账面上剩余的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仅剩下36.78亿元。
在耗费410亿元资金后,从2022年下半年起,威马汽车负面消息频出,涵盖工厂停止生产、员工追讨薪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情况,就连新车研发项目也陷入停滞状态。
威马汽车也曾试图借助首次公开募股来解决资金难题。遗憾的是,其冲击A股和港股上市接连受挫。最终,威马汽车走向了破产。
2023年10月,威马提出破产审查申请,启动了破产重整流程。在那个时候,威马科技集团经过审计后,账面显示资产总计39.88亿元,而负债却高达203.67亿元。
04
你能想象吗?在仅仅5年的时间里,曾经作为造车新势力佼佼者的威马汽车,如今竟踏上了破产重整的道路,曾经豪情满怀的沈晖也已前往海外!
从“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变为“被资本抛弃的对象”,威马汽车如坐过山车般的遭遇,令人感慨商业竞争的残酷以及资本的冷漠!
威马为何如此迅速地走向衰落,追根溯源还是产品存在问题:
威马品牌特色不足,缺少爆款车型作为支撑,在“三电”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存在欠缺。
威马汽车走向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定位脱不了干系。创立初期,沈晖将威马打造成“电动汽车领域的大众”,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售价10 - 20万元的中低端市场。中低端市场往往依靠高销量、低毛利的策略来获取优势,一旦毛利率无法转正,生存压力便会与日俱增。在这一价格区间,上方有比亚迪宋、秦、汉以及小鹏P7等声名远扬的爆款车型,下方还有哪吒汽车等中低端市场的强劲对手,威马的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的挤压。
此外,威马汽车自建的工厂条件不错,然而却没有充足的订单用以消耗产能,两座工厂的产能利用率低至大约20%,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过往,威马的创办人在威马倒闭之前发了一张配图,图上颇有深意地写着“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
当下,重新焕发生机的新威马,不但要恢复生产,而且要达成产销一百万辆、营收一千二百亿的目标。
往昔,高合是车迷心中最为“难以释怀”的企业,当下威马却有机会成为国内首个“重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然而,实现重生并非易事,再度登上巅峰更是难上加难!
在诸多艰难险阻面前,新威马能否“浴火重生,重铸辉煌”,也许要等到量产交付时发动机轰鸣声响起的瞬间,才能知晓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