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了!本田在华单月销量仅剩5万余辆
53,339辆。
这个数字背后,是曾经的王者低头。
本田,那个在2020年创下162.7万辆年销量神话的品牌,如今单月销量,只剩下了五万出头。
同比下降6.36%,累计销量同比下滑21.35%……这些冰冷的数字,像一把把刀,划开了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体面外衣。
你记得吗?当年4S店门口排队提车的盛况。
思域加价,雅阁抢配额,CR-V提车等三个月……那是属于本田的黄金年代。
现在呢?8月,三驾马车中,雅阁和CR-V堪堪破万,思域?不足4000台。
飞度,卖了23台。
凌派,5台。
5台……一个手指头都能数过来。
这不是销量下滑,这是市场出清。
燃油车的时代,正在被加速终结。
而本田,还站在旧世界的废墟上,试图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它的新能源车呢?广汽本田P7,253台。东风本田S7,64台。
加起来不到400辆。
上半年,新能源车型总销量4.46万辆,占比不足14%。
而同期,自主品牌新能源份额,已高达71%。
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是代际的碾压。
我们曾以为,技术是壁垒。
本田的地球梦,i-MMD,混动系统一度是行业标杆。
但现在,比亚迪的DM-i,吉利的雷神,奇瑞的鲲鹏,哪个不比它更省、更快、更智能?
更别说纯电平台,800V高压,城市NOA,这些词,本田听懂了吗?
它的新能源车,还在用油改电平台?
还在等日本总部的技术授权?
还在用“全球统一标准”来搪塞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
中国消费者要的,不是“全球车”。
他们要的是——续航更长的电车,智驾更强的系统,补能更快的体验,还有——更低的价格。
而本田,给不了。
它太慢了。
慢到当比亚迪一年推三款新车时,它还在论证要不要改平台。
慢到当小鹏的城市NGP已经跑遍一线城市时,它的智驾还在L2徘徊。
慢到当蔚来换电站布满全国高速时,它的充电网络还在规划图上。
这不是竞争,是降维打击。
你可能会说,本田不是没努力。
P7、S7,不是也发布了?
可问题是——消费者为什么买它?
设计?没有惊艳。性能?不算突出。智能化?聊胜于无。价格?并不便宜。
它像一个优等生交出的平庸答卷。
规规矩矩,却毫无灵魂。
而中国品牌,早已不是“堆配置”的粗放时代。
它们在卷技术,卷体验,卷服务,卷生态。
理想在卷空间与舒适,华为在卷智驾与算法,小米在卷生态与流量。
本田呢?还在卷“三大件”的可靠性。
可靠性当然重要。
但在智能化浪潮面前,它不再是唯一门票。
你车再稳,开起来像船,能比得上一句“你好,小迪”唤醒全车功能吗?
你油耗再低,能低过DM-i馈电3.8L/100km的极限控制吗?
你操控再好,能在堵车时自动跟车、变道、泊车吗?
不能。
所以消费者用脚投票。
53,339辆,不是偶然。
是必然。
是燃油霸权崩塌的回响。
是技术迭代迟缓的代价。
是跨国车企本土化失败的缩影。
东风本田高管说:“我们已经身处生死局。”
生死局。
这三个字,重若千钧。
可问题是,他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准备打破全球统一开发的僵局?
准备把研发权交给中国团队?
准备在中国市场,用中国速度,推中国产品?
如果不,那接下来的每一份销量快报,都会是悼词。
一份写给过去辉煌的悼词。
本田曾是中国汽车市场的“老师傅”。
它教会了很多人什么叫精益生产,什么叫驾驶乐趣。
但现在,学生已经超越了老师。
而且,是彻底地超越。
我们看一组数据:2020年,比亚迪卖了41万辆。
本田卖了162万辆。
五年后,比亚迪单月销量就达到373,626辆。
本田?53,339。
七分之一。
曾经的追赶者,如今成了灯塔。
而曾经的灯塔,正在黯淡。
这不是某一家车企的危机。
这是整个日系、德系、美系燃油阵营的警钟。
中国市场,不再是一个“后发市场”。
它是全球汽车创新的中心。
在这里,速度决定生死,创新决定存亡,用户决定一切。
本田的困境,本质上,是思维的困境。
它还活在“产品力至上”的旧逻辑里。
而中国车企,早已进入“生态力+体验力+流量力”的新维度。
它还在强调“全球同步”。
而中国车企,早已实现“中国首发,全球反向输出”。
你看,领克出海,比亚迪登陆欧洲,蔚来进军德国……
而本田的新能源车,连中国消费者都搞不定。
悲哀吗?
不。
这是时代的必然。
大浪淘沙。
留下的,是真正理解这片土地的人。
本田还有机会吗?
有。
但前提是——彻底放下身段,彻底本地化,彻底拥抱变革。
否则,53,339辆,不会是最低点。
下一个数字,可能更刺眼。
五年前,我们说“弯道超车”。
今天,我们说“换道超车”。
本田还在弯道上挣扎。
而中国车企,已经开上了全新的赛道。
这条路,没有燃油味。
只有电离子的清香。
和智能系统的低语。
53,339。
记住这个数字。
它不只是本田的警钟。
它是整个燃油时代的墓志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