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赛力斯在香港交易所敲响了上市的锣声,股票代码9927.HK,正式成为一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这次IPO搞得声势浩大,不仅是中国车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也是今年以来全球车企里最大的一单,净募资超过140亿港元。
在庆祝仪式上,创始人张兴海放出豪言:要开拓一条属于中国高端车的全球新赛道。
这话听着提气,但赛力斯的故事,远比这句口号复杂得多。
从弹簧厂到新势力
很多人以为赛力斯是突然冒出来的新贵,其实人家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一年前,张兴海在一个行业大会上还有点心酸地说:“我干了20年整车,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级别的活动。”
故事得从1986年说起,那会儿23岁的张兴海还在搞弹簧厂,一不小心干成了全国市场的老大。
后来他又折腾摩托车,再到2003年跟东风合作造微型车,居然也做到了全国前三。
真正的转折点在2016年,张兴海嗅到了新能源的味道,几乎是赌上全部身家转型,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抱紧华为的大腿香不香
赛力斯能有今天,绕不开一个名字——华为。
当年华为被制裁得最惨的时候,一众车厂都在观望,只有张兴海带着赛力斯冲了上去。
用余承东的话说,当时华为联系了好几家,只有张兴海一拍即合。
张兴海自己也说:“就算宝马现在来找我合资,我都不干,我就跟华为合作。”
这波豪赌赌赢了。问界品牌一炮而红,营收从三百多亿飙到一千四百多亿,还实现了近60亿的盈利。
但甜蜜的背后,是深深的捆绑。赛力斯的招股书里,“华为”这个词出现了61次。
烧钱也要买来独立性
依赖的风险,赛力斯比谁都清楚。
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的三成都拿去付了华为的采购款,资产负债率也比同行高出一截。
这就像把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手上,谁心里能踏实?
所以,这次上市筹来的140多亿港元,就成了赛力斯的“独立基金”。
钱要怎么花?赛力斯的算盘打得很精。
一方面,花115亿入股华为的智能驾驶核心公司“引望”,把合作关系焊得更死,保证自己能拿到最核心的技术。
另一方面,砸钱搞自己的研发,收购生产工厂,甚至还跟字节跳动搞起了具身智能。
说白了,就是一边继续抱紧大腿,一边悄悄锻炼自己的肌肉。
出海才是终极目标
在国内卷生卷死,不如出海找出路。香港上市,就是赛力斯走向世界的跳板。
张兴海嘴里的“全球新赛道”,可不是一句空话。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瞄准的是英国、欧盟、澳洲这些“灯塔市场”,要跟国际高端品牌掰手腕。
其实布局早就开始了,在东盟已经有经销商网络,印尼的工厂也跑了好几年。
现在,中东的阿联酋、卡塔尔和沙特,也成了他们的新目标。
结语
从一个弹簧厂,到今天市值千亿的全球上市公司,赛力斯这路走得确实精彩。
上市拿到了钱,更拿到了走向全球舞台的入场券。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如何平衡好与华为的关系,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赛力斯能否笑到最后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