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

每天开车跑十几公里,能感受到的变化其实蛮多的。

前几天我陪朋友去他新买的车店,那叫一个热闹。正聊到电动车充电问题,他一脸无奈:就这充电接口设计,连我那电工叔都说麻烦。说完还摇摇头。其实我也不是很懂,但是作为一线新能源汽车圈子的人,这点小麻烦让我印象深刻。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有驾

我估算了一下,目前全球有超过240万个连接点(估算,样本少),这个数字看似铺得密,但你知道的,地理差异很大。比如在某些城市,充电桩和小区配建还是不太配套的;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充电基础设施刚开始跑步,布局还很零散。

这不,小鹏宣布他们的互联充电网络已经突破240万台,听着像个大新闻,但实际操作上,连我自己有时候用车就会碰到找不到合适的充电桩的烦恼。比如我那辆车,充电接口是国标,前几天去某次充电站,扫码发现忙不过来——排队、接口不匹配、充满后还要手动拔插,好像还原了十年前的加油站。到底这个互联怎么做到快速、无缝?我觉得他们可能还在试错。

充电基础设施的快慢,就像买菜一样。你可以去市场买新鲜菜,也能到超市,但每次都得照顾到位置和价格。公共充电桩也是一样,建设快了,但不一定覆盖好每个人的家门口。再说技术,像快充和慢充的区别,就像公交车和私家车的差别。快充很像高速公路,几十分钟就能充满,可折腾成本高,电池长远稳定性也得考量。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充电速度提升是不是只是电池的事?不一定,我觉得和充电桩的供电能力也有关。光是快充的电功率就像家庭水龙头的水压,水压大,冲得快;但如果电线设计不好,就算有高压,也堵不住那个速度。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一份制造商的资料——他们在初期试验用的充电接口线,估算载流量只有400安,实际上现在很多快充站用到800甚至1200安的电线,想干嘛?是为了追求更快的充电时间?还是制造成本在不断压缩?实际上,商家总喜欢说快充,但我觉得背后还是供应链博弈和研发调试的博弈。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那好友,他的特斯拉Model 3充满电待命时,听我说:你那新车快充快吗?我笑:还行,顶多半小时多点吧。他说:我这一个小时差不多。有差?实际用起来,差就差在充电站的分布和接口的便利性。你说,咱们这些用户会不会都在期待一种万能接口,既快又不麻烦?可惜这事也没那么简单,标准化和兼容性其实挺折腾。

供应链的变化很像地铁线路——你规划得再好,遇到堵点还是得调整。比如某个品牌刚推出的车,发现用料有点偏薄,不是不可靠,而是成本压得紧。像我认识的一家配件厂,原本用的模块便宜,但慢慢被供应商追价,涨了20%——这成本转嫁到买家,你也知道,涨价的背后其实是供应链的波动。就像你预想的那样,供应终于满足了那么多需求,但背后也有隐藏的价格战。

想到这里,又出现一个疑问:在车辆的互联会不会成为衡量一款车价值的硬指标?我不敢说,但至少,这个布局的快慢,确实在改写整个行业格局。比如我在跟一个经销商讲,他们说:现在客户最关心的,不就是便捷性和用车体验?对,用户体验其实就是线的连接,断了,整车就像掉线的电脑。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有驾

我有点喜欢观察司机的神态——有次在加油站,看着一位大叔试图用手机操作充电桩,美滋滋地自言自语:嗯,这个接口还得适配。换句话说,技术越丰富,用户体验也越重要。问问你自己,你是不是也曾为接口不兼容烦躁得想放弃?这不是个个例,背后反映的其实是行业标准还没有完全统一。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充电线,为什么不把接口做得标准化?可能因为,像我们以为常的充电枪,内部涉及到高压、快充技术,制造工艺还在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让我想起带电插头和手机充电线的冲突——越是追求速度,成本越高,兼容性就越差。

还有个微妙的现象:新品牌的布局似乎比老牌更激进。我猜你会说:这是不是公司的野心太大?其实我觉得,他们在尝试打破既有格局,投入多资源在基础设施上,但也带来应付不来的问题——比如很多小公司,轮到他们供应一批充电机时,还在忙着卡订单。它像极了家装队伍,队伍太长,工期就会拉长。

说到临场小计算:假设一辆车平均每次充电20分钟,每天充两次,能保证续航,百公里耗电大约15度电(估算,样本有限),电费按照每度电0.5元算,日成本就得15×2×0.5=15元。这个成本,平时忽略不计的,但长远看,依赖充电的便利性和网点的布局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有驾

这让我想,未来的充电站会不会都变成像便利店一样,反复出现,随时可以充个零头?或者说,是否还会有那种需要预约的方式出现?那些随用随充的场景,才是真正要攻占的战场。

一想到这些,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盯着手里那辆车的小灯,等一会儿是不是又要去找个充电桩。(这段先按下不表)还是说,有一天,充电技术会变成像家用电普通,也许,这也是所谓的基础设施升级吧。

你会不会也开始关注那些就差一点点就完美的细节?就像我记得那次在朋友家,遇到一台老式米家充电插座,线长刚好,插上去那一瞬间,像是那天的幸运。生活中的充电场景,说白了,就是满足那一点点刚刚好。

——

小鹏汽车宣布全球互联充电桩超240万,覆盖东南亚多个国家,彰显其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布局与国际扩展能力-有驾

你说,未来的充电体验会变得像刷朋友圈一样轻松吗?或者,还是得像今天一样,琐碎又实际。毕竟,没有哪个人喜欢麻烦,也没人喜欢等。我们都在期待下一次,能不用带个充电宝走遍天涯的那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